揭秘东汉灭亡的真实原因:豪强大族的疯狂发展 敢对抗皇权

2024-07-16 10:06:49 生活妙招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东汉朝代在公元45年左右到汉顺帝死亡145年左右这一百年间,得以正常运转的原因,可以归因于世家大族和外戚宦官的存在。东汉是作为一个新王朝出现的,因为西汉在王莽篡权后已经亡国,而王莽统治期间农民起义规模庞大,导致统治基础彻底丧失。刘秀重新统一天下,缓解了社会和阶级矛盾,并进行了彻底的政治洗牌。《后汉书》中提到刘秀“虽实同创革,而为名为中兴”,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刘秀的中兴实际上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象征,因

东汉朝代在公元45年左右到汉顺帝死亡145年左右这一百年间,得以正常运转的原因,可以归因于世家大族和外戚宦官的存在。东汉是作为一个新王朝出现的,因为西汉在王莽篡权后已经亡国,而王莽统治期间农民起义规模庞大,导致统治基础彻底丧失。刘秀重新统一天下,缓解了社会和阶级矛盾,并进行了彻底的政治洗牌。

《后汉书》中提到刘秀“虽实同创革,而为名为中兴”,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刘秀的中兴实际上只是一个名义上的象征,因为东汉和西汉面临的历史问题和任务截然不同。其中,世家大族的崛起是东汉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无法遏制,最终导致魏晋时期形成了门阀士族甚至门阀政治。曹魏的灭亡和晋朝的困境既可以归咎于统治阶级,也正好遭遇了历史矛盾的爆发时期,正值门阀士族彻底成型和壮大的时期。

外戚代表功臣的利益,而士大夫则更多地代表地方利益。东汉的儒生非常务实,他们的活动重心从朝廷转向乡里,因此士大夫通常从基层开始发展,本质上代表着地方利益。功臣集团在地方拥有庞大的经济基础,因此外戚与士大夫之间存在利益交集,但绝不是简单的依附关系。可以说,士大夫与皇权之间的矛盾是地方与中央的矛盾,皇权与外戚之间的矛盾是皇权与功臣之间的矛盾。士大夫和外戚之间既存在矛盾又有合作,尤其是在宦官当道的情况下,合作的成分更多,但并非没有矛盾存在,例如杜根曾要求邓太后归政汉安帝。

东汉的学阀实际上是一个以研究儒学六经为名,以师门同学为人脉的政治人脉网,同时结合了官场人脉资源。世家大族的子弟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治地位,并不会阻止寒门读书,但他们会要求寒门子弟按照他们的要求学习。换句话说,寒门子弟的学术观点不能与世家大族不一致,如果他们成为官员,必须维护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而世家大族的官场人脉对他们来说既是现成的,也是对他们的控制。寒门子弟要想通过学习和官员身份获得成功,必须依赖世家大族的资源。如果他们与世家大族的利益相悖,寒门子弟将一事无成。

东汉朝代的运转原因主要归功于几个因素:

1.统治者的善政:

刘秀及其后继者在东汉初期实行了相对稳定和富有活力的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他们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税负担、实行土地制度改革、加强地方自治等,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2.世家大族和外戚的存在:

东汉时期,世家大族和外戚宦官成为了统治者的重要支持力量。世家大族代表了地方利益和士大夫阶层,他们与统治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共同维护着东汉政权的稳定。外戚宦官则代表功臣的利益,通过掌握权力和影响力,为东汉政权的运转提供了支持。

3.儒学的影响:

在东汉时期,儒学成为了统治者的主流思想,政府采用了儒家的教育和治理理念。儒生们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位,他们对社会秩序、政治伦理和道德规范的强调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

尽管东汉朝代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相对的稳定和繁荣,但后来面临了一系列的内外问题,如宦官专权、地方割据、军阀混战等,最终导致了东汉政权的瓦解。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