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三字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心理分析
针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防溺水三字经,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我来给大家做一个解答。我的解答不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和现象。
首先,为什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当我们经历了一些重大的人生挫折和苦难及困境之后,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会发生一些改变。
一个人有没有福气——一个是福气,一个是幸福。
今天我们说幸福,是——福气、福报、福德。
那这个幸福和福气主要取决于什么呢?——心境和心态。
人生当中不可能不遇到问题,遇到之后,我们自己的心境,心态是怎样的,往往决定了接下来的幸福感。
发生一件重大的事情,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心态。
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突然之间人生中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比如父亲、母亲,有一方去世了。他突然就变懂事了。由于外部的一个重大刺激事件——不良的刺激事件,使一个人的心境发生了改变。
所以,我们的心境决定了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对待人生和自己的态度。
最明显的体验就是:当发生了重大的事件,比如车祸,自己死里逃生活下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原来不关注的那些部分,最珍贵的东西就被我们关注了。
比如:我们从来不思考生和死的问题,而生和死又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必须要去思考的,有哲学家说:“哲学的问题除了生和死就没有问题,只有生和死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可见,生死才是人生中重大的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前我们不思考,发生了重大事件(灾难)之后,我们就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我们这些思考,就把关注点从原来那种表面的生活体验和关注点,拉到了生命的本质这里。
于是,我们的心就沉下来了,就能够体会到生活的本来面目了,就能享受到生活的这种乐趣了。这是一种福啊!
其次,发生了重大的事件和灾难,我们却没有被夺去生命,没有遭受巨大的损失。于是,我们就会心生感激之情。
平时我们要培育感恩之心是很难的。你告诉一个人说:
“你要有感恩之心,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帮你、对你好;人生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目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的。”
这些感恩教育效果都不见明显。
但是,我们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大难之后,我们的感恩之心就出来了。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
我们的心境;我们的感恩之心;我们的对生死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
大难之后促使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以说,就是使我们——清醒了。
平时我们都是混混噩噩地过,清醒了之后,就能使我们在接下来的人生当中,更容易地享受生命的状态和精彩。
那么你说:这算不算福报了?算不算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啦?
这就是在心理上的一个变化,这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第二,对待生命的体验。人生是由体验组成的。
活了一辈子,到离开这个世界,躺在病床上。身边的儿女问自己:
“你这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呀?”
我们可能会记着几件负性的体验:大难、苦难的东西,曾经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罪、经历过什么艰难这些体验就出来了。
然后呢?又出现了几个积极的体验:曾经享过什么福,有过什么得意的成就,当下那种感觉又出来了。
无非就是这几件,五件左右的消极的体验,五件左右积极的体验。
人生无非就是体验构成的。如果没有深度的体验,就是平时很多小的刺激。
体验是什么?——外部的环境对我们自己的心身进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
大难就是大的体验,就是那些重大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深度和厚度一下子达到一个最高的顶峰。我们有了这个体验垫底儿,其他的那些体验在生活当中,再有一些挫折和困难的体验,还值不值得一提呀?就不值一提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呢,对待人生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态度,不要过早地去走入顺境,人生太顺利了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要有一些苦难的体验、艰难的体验。有了这些体验之后,就使我们的生活的味道更加的甜。
就好像让你先喝一杯苦的不行的茶水,再给你喝一点糖水,放的糖不需要多,你都觉得是非常的甜,甚至不放糖你都觉得甜。
如果没有前边的“苦”打底,给你弄一杯白糖水、红糖水,你喝着你也不觉得甜。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体验的对照,没有参照物。
所以,大难的这种体验,实际上给我们的人生树立了一个体验的标杆,而且这个标杆往往是痛苦的,其他小事情在这大难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了。
我们要重新看待心理创伤,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心理创伤是大难、是挫折的体验、困难的体验。它的积极意义不可小觑。
我们过去只关注它消极的意义,你看:
这个人有创伤,所以他有防守,有自我保护,他不相信别人。
但是,我们很少用积极的视角去关注有重大创伤的人。
没有对创伤撤离的机会,又活下来了。这些人身上其实有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他不会因为一点点的小挫折体验就叽叽歪歪。
我们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心理创伤。
创伤的体验,大难,让我们在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厚度上面,有了一个基础。于是,对待生命,就比一般的人更加认真。认真之后,体验到生命的多彩斑斓,就比其他人多。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生没有这种重大的体验有点儿可惜呢。
第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与佛家的因果。中国传统的佛家思想是相信恶果的。
你今天经历的困难和痛苦实际上是你原来造的孽。如果你不把它化解掉,它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啦。
今天你发生的大事情、大困难、大挫折、大难,是还你原来造的孽。
这就是佛家的价值观思想模式。
你还的时候又没有伤及到最根本的本质,你没有死啊!大难不死嘛。你不但化解了你原来欠下来的因,你还没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你欠的债已经还完了,以后你就可以享受平平淡淡的、平平安安的、顺风顺水的生活啦。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这个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四,中国文化与这句话的关系。“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总结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是普通老百姓拿过来,遇到困境时的自我安慰和自我疏导。
还有对应的一个词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的总结为什么会在我们的文化里边出现?
它们指导着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怎样梳理自己的心理,让自已度过心理难关,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
这种成语普遍的多,作为老百姓的生活指导,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思维叫——正念思维。
在我们的念头、思想观念里面,有一种正性的观念,——一旦我们发生了不顺利的、困难的、挫折的事情,我们就会启动正念思维训练去面对外界的互动,以及我们所产生的不如意和冲突。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文化里面这种正念思维,恰恰也是中国人的集体文化心理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里面有这样好的文化内涵和元素呢?
因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在长长的历史长河里面,我们有盛世,全世界第一的时候;又有被世界列强瓜分落后挨打的时候。
跌宕起伏的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和历史,让我们在心态上心理上有一种叫做“民族平常心”的东西。
这个平常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平常心,而是整个民族,集体潜意识无意识地,一种平常心。
当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正念思维,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它不是一个人的思维,它是整个民族的思维;不是这一群人的思维,不是这个时代的思维,是整个的历史当中我们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博士曾经预言说:
“如果说来世我要再出生的话,我愿意出生在中国”。
他说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当时有很多人很奇怪,现在看着一个这么落后的国家,这么遭糕的中国,你怎么能够断定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一点苗头没有啊!
汤恩比说:
“历史学家从来不是看现在发生了什么,而是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什么?”
汤恩比的对话中就反映出他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演变而看待中国发展趋势。
大难就是我们一百多年的屈辱啊,后福会有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后福会改写我们的大难,我们的大难还是会过去。这是历史哲学家的思路。
汤恩比说能够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遇到困难的,也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兴佛法。所以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汤恩比是从文化拯救的角度来说的。
人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会遇到巨大的精神文明上的冲突和困难。
中华文化里边的和文化,以和为贵,慈悲,儒释道三家形成的积极的正念思维,民族的平常心,这些最深刻的东西就会发挥出来起到作用。
几大文明只有中国没有断流,而现在西方的列强,他们的时间很短暂,没有历史的起起伏伏。
这样看来,我们中国人,中华文化的集体心理当中就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样的一种心理的认知。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生重大苦难的时候,我们这种心理文化优势才体现出来,平时小事小非的体现不出来。
这就是我从四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叫三加一,前面三个主要是说心理层面的;或者叫二加二,前面两个讲的是心理层面的,后面两个讲的是文化层面的。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有不全面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