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姓,安徽徽州的八大姓是什么?
【程氏】古徽州八大姓之一。东晋初,程元潭出任新安太守,遂居屯溪区篁墩(原海宁县黄墩)。元潭是徽州程氏始祖,传十三世为程灵诜,南朝陈赠镇西将军,卒谥”忠壮公”。古徽州六县程氏均为程元潭之后,形成以篁墩为中心向邻近各县散居的状况。古徽州程氏名人主要有宋学者程大昌,明文学家程敏政八大姓、制墨名家程君房、数学家程大位、武术家程冲斗,清学者程瑶田,辛亥革命志士程家柽等。 【汪氏】徽州八大姓之一。197年汉龙骧将军汪文和避乱渡江南迁,孙策授其为会稽令,遂居于歙县,为徽州汪氏一世祖。其十四世孙汪华生有九子,后裔在境内分布最广,故人称”黟歙之人,十姓九汪,皆华之后”。歙、黟为汪华长子建和第八子俊之后;婺源、休宁、祁门为汪华第七子爽之后;绩溪为汪华第九子献之后,构成徽州汪氏放射形分布。屯溪靖阳节等古徽节令盛会中所抬神像中的汪公、二相公、九相公等,便是汪华及其第二子、第九子。古徽州历史上的汪氏名人主要有宋宰相汪伯彦,元末明初理学家汪克宽,明医学家汪机、戏曲作家汪道昆,清画家汪士慎、数学家汪莱,民国国务总理汪大燮、画家汪采白等。 【吴氏】古徽州八大姓之一。汉初长沙五吴芮第三子浅,封便顷侯,析居黟县,是徽州吴氏一世祖。传六十一世为吴少微。徽州吴氏一般以吴浅为远祖,少微为近祖,均为少微之后。古徽州历史上的吴氏名人主要有明代医学家吴昆,清代医学家吴谦、艺匠吴鲁衡,近代女画家吴淑娟、著名学者吴承仕等。 【黄氏】徽州八大姓之一。东晋初考功员外郎黄积任新安太守,卒葬郡西姚家墩。其子黄寻庐墓于此,在此安家,改姚家墩为黄墩(今屯溪区篁墩),成为古徽州黄氏一世祖。古徽州历史上的黄氏名人主要有明清时期歙县虬村的黄氏刻工、清末篆刻家黄士陵、近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等。 【胡氏】徽州八大姓之一。东晋时迁入歙县,至六世祖胡明星居黟,仕梁为太常卿。他见黟县城外荒田末开,自勘地形,捐资募工,兴建柏山碣,开挖引水渠道,自北向南长5公里,穿城而过,溉田千余顷。民感其德,立祠于冈上。唐代黟县出现”十里无余姓,田庐共一村,四时瞻庙貌,尽是太常孙”的盛况,此为徽州地真正胡氏。唐末有李氏宗室唐皇子明经公李昌翼之后李宗荣,唐亡,为避祸冒姓胡,迁居婺源县考川,称明经胡,以区别于真胡。古徽州历史上的胡氏名人主要有宋文学家胡仔,明艺术家胡正言,清制墨名家胡天柱、著名商人胡光墉,当代著名学家胡适等。 【王氏】徽州八大姓之一。唐末黄巢起义爆发后,王氏避乱迁入徽州,一支居歙县王村,一支居黄墩。古徽州历史上的王氏名人主要有五代文学家王希羽、清代政治经济学家王茂荫、辛亥革命志士王文藻等。 【李氏】徽州八大姓之一。五代时,唐宗室后裔李德鸾仕南唐,官散骑常侍,携家迁歙,为徽州李氏始祖。徽州历史上的主要李氏名人有明代艺术家李流芳、清代医学家李文来、近代艺人李文俊等。 【方氏】徽州八大姓之一。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竑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歙县东乡,成为徽州方氏始祖。古徽州历史上的方氏名人主要有东汉名宦方储,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文学家方回,明代医学家方有执、制墨名家方于鲁,清代文学家方士庶、戏剧家方成培等。
唐朝的八大贵族姓氏分别是什么?
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
唐朝史书曰:“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这些人能团结于宇文泰周围,也更显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北周太祖文皇帝(死后追谥),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沿袭近二百年,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
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即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皆世之名将,这么多丰富的人才,乃是北周统一北方,以至隋唐统一全国的基础。
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
杨坚其父杨忠(十二大将军之一)跟随北周文帝宇文泰起义关西,因功赐姓普六茹氏,官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天和三年(568年)杨忠死后,杨坚承袭父爵。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甲子日,北周静帝以杨坚众望有归下诏宣布禅让。杨坚三让而受天命,自相府常服入宫,备礼即皇帝位于临光殿,定国号为“隋”,建立隋朝。
李虎(八柱国之一)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故李渊一族在隋朝的显赫更盛于周,这也为后来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
隋朝在统一全国后,先后实行均田制,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改以科举考试选拔用人。但隋唐时期的士族仍凭其强调礼法门风的特征在科举考试中突围而出,故唐代门阀士族在政治上仍占有一定的优势。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李唐起自关中,唐政权中关陇士族最强,左右着唐初的政局。江左和代北士族,至唐朝已经没落;以崔、卢、郑、李、王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经农民战争打击,但根深蒂固,到唐朝时,仍有一定势力。唐太宗的大臣房玄龄、魏徵、李昉都争相与山东士族联姻,山东士族依然保留着他们的社会地位。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不利,唐太宗尤其不能容忍山东士族凌驾于自己所属的关陇士族之上。为此,他命高士廉等刊正姓氏,修撰《氏族志》。
通过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士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唐太宗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巩固统治的目的,并为30年后颁布《姓氏录》,彻底否定传统的门阀制度打下基础。
到了中晚唐时期,由于政局混乱,先有黄巢之乱,继有五代之分争,社会战乱灾荒甚剧。在这局势下,最受摧残者为衣馆旧族,使历数百载不衰的门阀士族终趋消融。门阀士族的灭亡除社会战乱因素外,尚有贡举观念与官员入仕条件的转变、私门教育之衰落与社会教育兴起诸等原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