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与成就
摘要教育经济学:中国的教育经济学是在改革开放后产生发展的交叉学科领域。虽然起步较晚,但开端良好,发展迅速。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的研究为代表,中国教育经济学在以学术研究支持和推动国家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呈现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同时也引领推动了整个教育学术领域的科学化,为教育学和经济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丰富的知识贡献。展望未来,中国的教育经济学一方面要更紧密地结合教育实践,另一方面需要继续提高研究质量,为理论创新和实践应用做出更多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经济学;学科发展;改革开放40年;
作者:陈晓宇,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麻嘉玲,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教育事业越来越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在知识经济时代,健康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离不开成功的教育系统提供高水平的人力资源。这已成为世界性共识,教育也逐渐成为最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关于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教育的供给和需求、成本与效益等问题对政府和个人决策的重要性不断提高,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为公共决策和个人的教育选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丰富和发展了经济学和教育学学术理论体系。本文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时间节点,回顾总结教育经济学的发展经验与成就,分析学科发展的特色、优势和挑战,对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教育经济学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萌芽与产生(1980年代)
一般认为,教育经济学在西方出现于1960年代。1961年西奥多.舒尔茨发表了《人力资本投资》,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成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发展,加之其后贝克尔、丹尼森和明瑟等人的创造性贡献,从宏观和微观层次为解释西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教育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更多学者展开了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与个人收入的贡献、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学校投资效益和效率、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等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支持和推动了1970-1980年代全球范围内政府增加公共教育投资、扩大教育规模、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学校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198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的教育经济学尚处于萌芽阶段,虽然关于教育和生产力以及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文章能够见诸报刊,但仍以介绍前苏联和西方的教育经济学观点为主。
1979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正式提出要建设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0年8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全国教育经济学研究工作交流会,许涤新、于光远、董纯才等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教育家在会上倡导建立我国的教育经济学。1981年8月,由刚成立的全国教育经济学会(简称学会)筹备组在北京举办讲习班,由华东师大邱渊教授首次在我国系统地介绍西方与前苏联教育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基本内容。
20世纪80年代,国内陆续翻译出版了一批教育经济学著作,我国学者也撰写了一批著作,其中包括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研究组编写的《教育经济学讲座》,1984年厉以宁所著的《教育经济学》等。1984年10月,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在黄山正式成立,1985年学会创办的《教育与经济》杂志在武汉公开出版。
教育经济学与当时国家战略发展联系紧密,现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的政策建议为例。1982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例和教育投资经济效益研究”立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等二十多家机构参与,由厉以宁担任组长,陈良焜、孟明义、王善迈等参与并主持有关子课题。陈良焜负责国际比较部分,以计量经济的方法比较了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世界上38个人口超过1000万的市场经济国家和苏联、东欧3个计划经济国家的教育投资和人均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发现了教育投资占国民经济的比例随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而增加的世界性客观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到二十世纪末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或接近1000美元时,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达到4%的政策建议。
1986年,厉以宁将研究成果汇报给中央领导,并刊发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上,引起了国家各部委和中央领导的关注和争论。由于研究结论有大量数据的支持,经过严格的分析探讨,有着缜密的逻辑依据,因此逐渐得到了各方的支持。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正式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包括: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用于举办中小学的经费,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百分之四”。4%成为中国教育史和公共财政史上一个重要的数字,体现了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决心。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此项政策导致中国各级政府增加的教育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提高了两个百分点,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规模计超过一万亿元。
4%的标准从学术研究到国家政策再到逐步实现,不仅大幅度增加了我国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教育经费高度紧张的局面,而且围绕这一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从体制机制上保障教育经费的持续增加,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城乡教育经费保障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持。4%成为我国教育史和财政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4%的研究也成为社会科学研究转化为政策实践的典范。作为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开篇力作,该研究为我国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广阔的天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育经济学在我国落地生根,结合我国政治经济和教育环境,结出了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来源: 社科院网站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