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世界,你看懂《金钱世界》了吗?钱,究竟是什么?
你81岁的时候会干嘛金钱世界?
那88岁呢?
估计到时候连广场舞都跳不动了。
但是下面这部电影,几乎就是这两位八十多岁的老头子创造的奇迹。
雷特利·斯科特和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一起完成的—
《金钱世界》
雷特利·斯科特,
好莱坞仅剩不多的超级大导。
执导生涯勇猛精进,高产又高质。
比如说,姜文可能要5年拍一部电影,张艺谋、陈凯歌大概要3年。
雷公呢,半年。
光是17年,就出了两部导演作品:《异性:契约》、《金钱世界》。
不但高产,雷公还是影史上难得一见的全能多面手。
什么都能拍,科幻、现代战争、古代战争、女性题材、怪兽片……
文艺也行、商业也行。
而且不是一般的行,是大师级别的行。
比如《银翼杀手》、《黑鹰坠落》、《末路狂花》、《异形》系列……
要完美掌控这种多类型、大跨度的题材,需要极强的导演能力。
若回顾影史,能做到这种程度的,除了雷公,可能也就只有库布里克了。
88岁的是谁呢?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这个角色本来是凯文·史派西的。
但在《金钱世界》上映一个月前,凯文·史派西性丑闻爆发,一下子千夫所指。
本来万事俱备,只等上映的《金钱世界》彻底懵逼。
斯科特临时决定,电影如期上映,只不过要把主演给换了。
这个决定的意思就是,时间只有一个月,电影1/3的部分要全部重拍重剪。
最终,多花了1000万美元,在英国和意大利补拍了400多个镜头。
为了让电影如期上映,81岁的斯科特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经常彻夜剪辑,最终完成了奇迹。
当时来接替史派西的,和斯科特并肩作战的,就是普卢默。
老爷子88岁,演技简直超神,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花了9天时间,所有戏份全部补完,还拿了金球奖和奥斯卡的双提名。
这两个老头子的这次神速合作,绝对算的是一段影坛传奇佳话了。
其实不但这次补拍经历堪称奇迹,电影本身讲的故事也是一段江湖传奇—
“世界首富绑架案”。
普卢默饰演的角色,叫保罗·盖蒂。
曾经蝉联世界首富整整20年的石油大亨。
要演好这个角色,就要理解他的内心。
显然这个思维怪诞的首富内心,是没那么好理解的。
比如,尽管他已经是史上最有钱的人,对艺术、古董、文物出手阔绰,一掷千金。
但对其他人,却吝啬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他办了一个慈善基金,却只是为了免税,从没捐过一分钱。
为了防止员工偷打电话,他在家里装了一台投币式电话机。想打电话?给我投币!
有亲戚穷人得了重病找他借钱?他说,“要是世上穷人找我借钱我都给的话,我马上就会跟你一样穷了!”
如果这些都只是对外人小气的话,那他对自己的亲孙子的反应,就更让人觉得丧心病狂了。
电影主要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16岁的保罗被黑帮绑架,绑匪勒索赎金1700万美元,不给就撕票。
保罗的妈妈吓到半死,立马来找爷爷帮忙。
这些钱当然不是小数目。
但是对当时全世界钱最多的保罗·盖蒂来说,也就是九牛一毛而已。
一边是亲孙子,一边是钱。
如果是你,选哪个?
盖蒂毫无犹豫的……选择了钱。
面对媒体铺天盖地的质问,他的回应是,“我一分钱都不会出!”
几个月过去,绑匪一再压低赎金,保罗的妈妈心急如焚,一直在绑匪和盖蒂之间周旋。
可盖蒂根本无为所动,就是一毛不拔。
直到绑匪忍无可忍,割下了孙子的耳朵。
盖蒂这才答应儿媳妇出一百万,但这也是为了让他合理避税。
并且这100万还是借的,必须支付利息。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愤怒?不解?
为什么作为世界首富,会为了区区几百万,不顾亲孙子的命?
盖蒂真就是一个残酷冷血的铁公鸡?
还是这只是谈判的策略?
可是事实上,电影直到最后也没有给盖蒂翻案。
这位站在金字塔顶端、拥有着全世界最多钱的男人,最终在城堡中孤独落寞的死去。
一代石油大亨的一生,就此寂寥落幕。
整部电影甚少高潮,更没有激烈的打斗场面。
基本就是通过故事上的不断深入,平铺直叙的展现各个阶层的人物内心。
本来斯科特作为一个全能型导演,完全有能力把《金钱世界》拍得更刺激、更卖座。
但他似乎有意要削弱,这起狗血案件中的商业价值和激烈场面。
我们可以看到,电影中的每一个阶层都在挣扎和咆哮。
一毛不拔的盖蒂、凶残又无奈的绑匪、爱子心切的母亲、蜂拥而上的媒体……
让他们咆哮的是什么?
钱。
斯科特让他们站在了完全不同的阶层和角度,剑拔弩张地来辩证思考钱与人生的关系。
表面讲的是一起狗血的绑架案,在深处则是不同阶层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对撞。
这种对撞,正是社会法则运行的缩影。
也让电影从一起绑架案,指向了一个更宏大的方向—
金钱与我们自身的关系。
钱是什么?
钱会让我们得到或者失去什么?
有了钱,我们的内心是得到了救赎和满足,还是被它禁锢、束缚和绑架。
在电影中,斯科特并没有明确自己的观点,而是选择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立场。
面对财富、名声,斯科特没有愤世嫉俗。
面对贫穷,也并没有怜悯心泛滥。
斯科特在电影中,通过大量的台词、对话、情节的铺垫,试图理性探究“钱”与自身的本质。
在“1700万美金”这面照妖镜下,斯科特呈现出各个阶层人的反应,并且不置褒贬,不下立场。
用事实碰撞事实,人性激发人性。
为了这“1700万”,大家有哭有笑,有死有伤。
有人崩溃癫狂,有人气定神闲;有人迷途知返,有人执迷不悟。
这个社会的规则,也在镜头中悉数展开。
斯科特电影的结尾,一般都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电影直到结束,也没有去讽刺什么,而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观众。
那到底“如何处理自己与金钱的关系?”
斯科特今年82岁了,还在拍。
这必定与金钱无关。
我想,这大概就是斯科特本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