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唐幻道,真诚才是关键!燕雀说《论语》⑪“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虚唐幻道:“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为燕雀所作新解论语系列的第十一篇文章,如对前面文章感兴趣,请点击我的头像。
这章我们取中间“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来讲。为防止断章取义,先要把前后句子意思连贯起来。前一篇我们讲过了“入则孝,出则弟”,这是修习儒学的起始点。一个年青人先在家里孝敬好父母,再出外以兄弟谦恭态度结交他人。接着呢,就要逐步建立起良好的社会关系,具体方法及步骤就是我们今天讲解的内容。
简单翻译如下。先做到谨慎,再信任和取信于朋友,然后广泛地关爱大众,最终亲近那些具有仁德的高士。
这种翻译与传统翻译明显不同(不然怎么叫燕雀说《论语》呢)。我们之前一再强调,《论语》里的语气词、连词非常重要。忽略它们就会把书读错,读死,读成儿歌三百首(缺乏深度和意义)。正如我们以前的篇章所述,在这里“而”字有着前后递进的逻辑指向,是不能忽视的。有很多书籍把“谨而信”解释为:谨慎和守信。把“而”解释成“和”,但“和”这个连词通常代表前后两者并列,逻辑上无因果可循,位置可以互换,这样一来就出大问题了。
“信”,能放到“谨慎”之前吗?
咱们可以设计场景来推演验证一下。设想一个立志有为的青年A,在家里已经做到了孝敬父母,待他出得门来,又以尊敬兄长的礼数对待陌生人B。然后呢,按照儒家修行次第,他要对陌生人B“谨而信”了。现在我们把次序颠倒一下,让他搁置“谨”先做到“信”如何?很可能出现以下这一幕。
青年A:兄长,虽然我们是首次见面,但我既以弟弟的礼数对待您,那么就一定信任您,并且要对您讲信用。
陌生人B:无论怎样,你都会对我讲信用吗?
青年A:任何时间、任何场合、任何事情,我都会守信。
陌生人B:我正好有一件事情让你去做,但难度太大怕你做不了,你能先答允我吗?
青年A:无非一死而已,为信义死吾辈得其所哉,请您告诉我什么事,我答允一定办到!
陌生人B:好,其实我和你父母是仇人,现在我就要你回去杀了你父母,若做不到,你就是一个不讲信用的小人!
场景就此结束丢弃了“谨慎”只讲“信”的青年A,除了自杀和逃避,大概也没有其他办法化解自己造成的死局了。大家可能会说这样的“脑残”太少见,没有代表性和说服力。实则不然,君不见饭局酒桌之上,酒酣耳热之时,夸夸自吹两肋插刀的人物岂在少数?吹者或任性逞强,或明知不能为;听者或愚痴偏信,或虚言相逢迎,总之都少了“真诚”二字。
所以就人情事理而言,真诚待人的君子一定会把“谨慎”放在“信”之前。先要小心地接触、谨慎地考察、认真地审验,看对方是不是品性端正,能不能成为真心朋友,值不值得自己信任和给予信用。真诚是相互的,轻诺必寡信。刚一接触对方,哪怕礼数再恭敬,也不能够毫无保留的相信对方,更不能毫无分寸地拍胸脯向对方做出承诺。一诺千金啊,做不到怎么办?信义岂不成了空谈?
不过,有一种称之为“侠客”的人历来很受大众欢迎。他们信人不疑,信誓如铁,一言既出脑袋瓜子可以给人当皮球玩,江湖人士大多以此为道德标杆。但咱们仔细审视一番,侠客最早出自司马迁的《游侠列传》,里面哪有不察不思当街随意给人卖命的例子?
魏文帝曹丕写过的一部神怪小说《列异传》,曾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楚王命铸剑名家干将莫邪夫妻制造宝剑,剑成分雌雄两柄。干将持雌剑进献。楚王为避免他国也获此等宝剑,就把干将杀掉了。后来莫邪生下一遗腹子名叫赤,长大后持雄剑为报父仇。岂料楚王心有感应,在梦中看见赤的样子,醒来让人画成图影全国追捕。赤报仇无门,只得逃进山里躲藏(重点来了)。在山里赤遇到一个侠客,说可以为他报仇。赤立即拉出宝剑砍掉自己的脑袋。侠客带着这脑袋面见楚王,报告梦里的刺客捉到了,但因怨气太重必须拿大汤锅煮这颗人头(水煮孩子头,燕雀咋想起了水煮鱼头……)。结果三天三夜煮不烂,楚王好奇探过头去看。那侠客早等着这一刻,手起剑落将楚王的头斩入锅里,跟着自己也斩头入锅。热汤一滚,肉烂筋脱,三颗骷髅再无分别,楚国人只好将三头分别厚葬,取名为“三王冢”。
东晋干宝所著《搜神记》也写了这个故事,不过侠客和赤的对话更加疯狂。书中写那侠客听了赤的陈述,大咧咧的张嘴便要求:“楚王正悬赏千金求你脑袋,把剑和脑袋拿来,我给你报仇。”(我靠,太牛叉了)赤再不多话,当场割头送上,又硬邦邦的死而不倒。侠客说:“我必不辜负你的信任。”话音刚落尸体即倒下,之后情节与《列异传》相仿。
这故事读起来既荒诞诡谲,又充满了酣畅淋漓的痛快感。孤儿身负血海深仇,闻听有人仗义相助,二话不说斩头相托,所托之人也不失信,事成自杀还报孤儿。早二十年看到这段,燕雀也曾热血沸腾,恨不得出门遇人求助,即以颈血荐之。后来想想不对啊,儒家主张的“信义”比泰山还重,难道就这么随随便便交付给陌生人吗?鲁迅先生也早看出其中问题,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三王冢”为底本创作小说《铸剑》,当写到孤儿眉间尺(赤)逃进山里遇到怪客时,鲁迅先生给他加上了疑惑和试探的情节。
“你么?你肯给我报仇么,义士?”
“啊,你不要用这称呼来冤枉我。”
“那么,你同情于我们孤儿寡妇? ……”
“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污辱的名称。”他(怪客)严冷地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的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眉间尺故意用“仗义、同情”字眼试探对方,因为这孩子早已经历和见惯了假仁假义的做派,心里对之深恶痛绝。假如怪客附声应和:“对啊对啊,我就是同情你们孤儿寡母,我就是主持正义的义士!”对不起了,眉间尺绝对拍拍屁股闪人。然而怪客铮铮有声的否认之语,恰好就是眉间尺内心深处的感受。为什么帮你报仇?只因怪客我一腔纯粹的义愤,正如眉间尺所作所为也是发自为人之子的纯真天性。天性即天命(天命之谓性),两个天性纯透的人在那一刻心与心共振,真诚所至,引为知己,才能剖肝沥胆以全信义。鲁迅先生这么一改就合情合理了。
所以,那些痴迷武侠小说立志行侠仗义的年轻朋友们千万要明白,信义是有条件的,不加谨慎而轻信于人,或轻诺于人,非但无智,而且也违背了真正英雄侠士的道德准则。
好了,我们理清了“谨而信”的脉络,接下来两步就相对简单了。
顺着原文语义我们继续往下走。谨慎选定了朋友之后,对其信任有加,言出必践,朋友关系自然越来越坚贞牢固。下一步“泛爱众”,是在结交真心朋友的基础上,把关爱传递到对方的亲友群,同事群,同好群。
常言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既然朋友的品质非常好,其周围的人也差不到哪里去。好朋友总是一个连一个的,如此结交开去,就会形成一张以真诚友爱为纽带的人际关系网,能够提供强大的助力和社会资源。这么说好像很功利,但我们要分清楚,儒家的“泛爱”和墨家的“兼爱”有很大区别。前者强调义高于利,但不排斥从他人关系中谋取自身正当利益,比后者毫无差别的均分利益更为现实,也更具操作性。因此“泛爱”的群体当中也有远近亲疏的差别,儒家看重的是次序啊!“泛爱众”排在“尽孝,行悌,守信”之后,也是这个缘故吧。
那么“而亲仁”又排在“与朋友讲信用”之后是不是说有仁德的人比朋友还疏远呢?是,也不是。仁德之士一般都德高望重,或者地位尊贵身担要职,一个毫无建树的毛头小子有什么资格去亲近人家呢?当做到了“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之后,毛头小子的美德也广传四方,“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社会关系妥妥的,这时候就可以主动走近仁德高士,接受更高层次的道德熏陶了。
不过此刻仍要延续之前四步的态度,心里满怀真诚,否则会成什么样子呢?我们经常看到某些学术研讨会、高规格峰会之上,有西装革履的参会者死皮懒脸缠着白发苍苍的名家院士、学派宗师合影,嘴里说要传承发扬人家的学问和品德,将来造福天下,心里却想:“跟这老不死的合影又可以提高我身价啦!”这种貌似忠厚实则奸猾的人,不过是“乡愿”罢了。
下一节,我们要讲儒家“学文”的意义
作者简介燕雀(本名李戟),为蜀地职业写手,理工科出身,研习《易经》多年。2005年在台湾上砚出版社出版首部长篇小说《虚唐幻道》,又在《今古传奇》发表连载小说《地狱骑士》等多部小说,网络留有180万字长篇小说《玄门》。幸得深读四书五经及诸子百家,对《易经》奥义尤感醉心,经十年磨砺自感有成,遂立志弘扬《易经》之正宗,昌大中华之文采,得东篱悠闲情怀,不复为五斗米摧眉折腰矣。有言曰:究卦象之根本,传君平之遗学,更百篇之奇文,待每日之知音。
版权声明此文为“象帝”头条号拥有者——燕雀(李戟)原创文章,独家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象帝”头条号,其他任何平台转载、引用,须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否则视为侵犯知识产权之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