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成语,刘禅说:乐不思蜀。明显就是违心之言,为什么司马昭不会怀疑?
刘禅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成语,是真是假,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刘禅有没有复国的念头,如果一旦查明确有其事,那么等待刘禅的,就毫无疑问是一个死字。
这段故事的原文,出自陈寿的三国志,说司马昭请阿斗吃饭,名为吃饭,其实满怀杀机,因为司马昭在宴席之上安排了一档巴蜀地区特色浓厚的节目,在座的人多数来自蜀国,一看到这节目立马就伤心了。但司马昭的重点,不在这些人,而在阿斗身上。
在司马昭看来,如果阿斗也像其他人一样伤心落泪,那就可以推断出阿斗也想回到巴蜀去,而回到巴蜀,他很可能就是想恢复蜀汉,重新做皇帝,换句话说就是有谋反之心,而如果司马昭觉得你小子有谋反的念头,哪怕是一点点,你觉得自个还能活么?
所以这一局,刘禅是顺利通过了。但司马昭还是不放心,过了一段日子,又问他:“颇思蜀否?”
刘禅赶紧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成语乐不思蜀的来源就在这里。
但,司马昭依旧不放心。
这时便有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他便是郤正。这个家伙,其实老家在河南,可是老爹当年在四川当地方官,于是便留在了四川。这个人别的能耐咱不知道,可是很擅长打理关系是真的,譬如他曾与宦官黄皓相互共事历经三十余年,关系相处得很是不错,既不会因为接近黄皓而被士大夫非议,也不会因为不巴结而被黄皓憎恨,老实说这样的本事,真的很了不起。
而在蜀汉灭亡前夕,也是郤正,出手起草了投降书。之后阿斗被迁到洛阳去,也只有郤正和另一个人跟随。刘禅抵达洛阳之后,郤正的待遇也不错,后来被授予关内侯爵位——也就是说,和当年同时应对大臣及宦官方面关系一样,郤正,也很好地同时处理了应对阿斗和司马昭两方面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咱看原文: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大家看见没有,郤正帮刘禅设计了一套台词和动作,刘禅照做了,司马昭啥反应?“你说的这些话怎么像是郤正的台词?”于是刘禅大吃一惊:“真的是这样啊!”结果大伙就笑了。
咱看这里,司马昭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反应,显然郤正在他这边也曾有过类似的表达或是暗示。也就是说郤正,是先到司马昭这边说了这些话,再让刘禅到司马昭处说同样的台词,而且重点是:台词必须一模一样!
为什么郤正要这样设计?难道他真的以为,司马昭会放心让阿斗回四川吗?当然不是的。郤正这样做,其实是要达成两个目的:
第一、让司马昭相信:阿斗没有野心,他就是个傻子。
第二、让司马昭认为:郤正也是个可靠的家伙,他替阿斗着想,可是绝不瞒着司马昭。在阿斗之前他就已经说过类似的话。这也就是说:他也很实诚。
于是阿斗安全了,郤正也安全了。
但阿斗的“乐不思蜀”,其实只过了八年,死时仅有64岁,比鞠躬尽瘁的诸葛亮(53岁),多活了十一年。你说他真的无忧无虑么?若是真的无忧无虑怎么六十出头就死了?
很可能,没有野心是真的,无忧无虑却是假的,阿斗的最后八年,其实也是蛮难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