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灭亡顺序,战国时期宋国和鲁国是怎么灭?
战国时期,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跨国商人不断涌现,他们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战国七雄灭亡顺序。公元前579年,宋国执政华元撮合晋、楚两国于宋都西门外相会,盟约中有一条款为交贽往来,道路无壅,就是规定两国以后要保证交通往来的畅通。公元前562年,各诸侯在宋国亳地会盟,共同约定各同盟国要保证彼此之间粮食和山林川泽产品相互流通。宋国所倡导的“国际公约”,在保护商人利益、保障列国间商贸活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丛林时代,宋国最大的不幸缘于历代国君都埋头发展经济,军事国防上却是有国无防,使得宋国后来虽然成为战国时期的“膏腴之国”,最终也仅仅是列强口里垂涎的肥肉而已。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发生卿大夫夺权,江山改姓或由旁支取代的现象,像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宋国也发生了戴氏取宋,宋桓公被宋剔成君(戴氏)推翻的变乱。公元前286年,宋国再次内乱,早已跃跃欲试的齐国便联合楚国、魏国攻打宋国,自此宋灭。
从第一位国君微子启至最后一位国君宋王偃,宋国历经35君,历七百五十三年,时跨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其版图约有一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都邑众多,经济发达。但是,不讲政治的经济,永远是表面欣欣向荣的虚假繁荣。“一手硬一手软”的结果,必然是走向灭亡。
进入到战国时期后,鲁国的整体实力是逐渐下滑的。这是因为战国七雄的激烈兼并战争,促使战国七雄之外的诸侯国,逐渐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就鲁国来说,旁边的宋国就被齐国所吞并了。因此,战国时期的鲁国,可谓是在大国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值得注意的是,在很多人看来,齐国应该吞并旁边的鲁国,毕竟这两个诸侯国,都位于今山东省一带,齐国消灭鲁国,无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是,众所周知,在五国伐齐之后,齐国也走向了衰落,也即五国伐齐之后的齐国,只想着自保,根本就没有对外用兵的想法。而这,显然成为楚国可以后来居上,吞并鲁国的重要原因。
在和秦国的作战过程中,楚国损失了大片的疆域,这导致楚国的整体实力明显下滑。楚顷襄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患病,熊完逃回楚国。同年秋天,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是为楚考烈王。对于楚考烈王这位君主,即位后重用了曾经辅佐自己登上楚国君主之位的黄歇,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春申君。楚考烈王元年(公元前262年),以黄歇为相,赐其淮河以北十二县,封为春申君。因此,对于春申君黄歇来说,其封地正好和鲁国互相接壤。因此,在治理该地区的同时,春申君也在发兵攻打鲁国。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6年),在春申君的推动之下,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消灭鲁国之后,楚国迁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也即在公元前256年,虽然楚国占据了鲁国的疆域,但是,楚国并没有对鲁国君主赶尽杀绝。当然,在此之前,不管是三家分晋,还是田氏代齐,在对待原先的君主上,一般都不会采用比较极端的手段。到了公元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今山东东阿),鲁国绝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