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业加工,莱州市制笔厂:百余工序 传承古法技艺
“笔”居文房四宝之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莱州(旧称掖县)毛笔是一种古老的地方传统工艺品。莱州毛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北魏时期有郑文公崖壁之上以毛笔题字笔业加工;明朝末期又有大书法家刘耳枝以莱州毛笔练就书法神功;康熙年间,毛笔作为莱州的四大贡品之一,曾销往海外,久负盛名。
我国毛笔生产可分为“北狼南羊”两大流派,湖笔以羊毫闻名,莱州毛笔则以狼毫闻名。莱州毛笔有大、中、小楷、狼毫、羊毫、鸡毫、兼毫,还有大抓笔、特指石猴等二百九十多个品种,五百余个规格,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欧洲等国。
山东省莱州市制笔厂由1964年成立的山东省掖县苗家公社笔业联社”发展而来,延续了清初的制笔传统,又结合国内外毛笔制作工艺,用料考究,做工精良,圆、健、尖、齐四德兼备,赢得广泛认可与赞誉。
莱州毛笔笔头选用优质黄鼠狼尾毛为主料,配以香狸尾毛、山兔毛、兔须、貉子胸毛、羊毛、鸡毛等经过选配,齐、垫、梳、圆、修、捋等百余道工序,手工精制而成;笔杆选用我国特产“湖南湘妃”、“福建凤眼”等名竹,及红木、紫檀、黄杨、蛇纹木、香椿木、花梨木镶嵌用象牙及粤、桂产的黑水牛角。山东省莱州市制笔厂制作的毛笔
1973年莱州市制笔厂曾为郭沫若先生承做毛笔,1978年产品被邓小平选为礼品馈赠日本朋友。多年来,莱州市制笔厂多次获得全国及省内诸多荣誉。2013年,莱州毛笔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厂长李向松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毛笔制作技艺的传承人。2015年李向松制作的毛笔被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收藏。2019年,李向松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毛笔制作技艺(莱州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下面这款是笔头纯狼毫,笔杆老红湘妃竹,是连续几年为中央办公厅定制笔,也是全国人大定制笔。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中国终于研发出国产的笔芯,这件事意义有多大?
搞定!中国终于造出圆珠笔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中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而核心材料却高度依赖进口。特别是笔头的球座体,生产设备和原材料都掌握在日本等国手中。太钢集团耗时五年,终于生产出中国制造的笔芯。一些笔头企业已开始使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
图片为一只普通圆珠笔的笔芯前段碳化钨球珠,最近一则中国是钢铁生产大国,却生产不了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的新闻,在宁波贝发笔业生产线上,每年有30亿支圆珠笔下线,这个数字放大到全国是380亿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光鲜数字的背后,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徐君道说:“笔尖钢我们一般说的就是笔头部分。我进入制笔行业以来,笔头不锈钢材料都是从日本进来的,不仅是国内,国外的制笔材料不锈钢材料也是日本的。”
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目前,直径0.5-1.0毫米的碳化钨球珠我国不仅可以满足国内生产需要,还大量出口。但直径仅有2.3毫米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长期以来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中国每年要生产380亿支笔需要用一吨12万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笔尖的钢材,付出外汇1500万美元。
这是一种来自瑞士公司的笔头一体化生产设备,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笔头的关键部位,比如碗口,它的尺寸精度都是在两个微米,它的表面粗糙度要求在0.4微米,这样一个技术要求。”宁波贝发集团品质部经理徐君道说。
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有0.3-0.4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还不能开裂,小小“笔尖”考验着中国制造。
突破:给数百亿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
为了给数百亿支圆珠笔安上“中国笔头”,国家早在2011年就开启了这一重点项目的攻关。
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认为,钢材要制造笔头,必须用很多特殊的微量元素,把钢材调整到最佳性能,微量元素配比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着钢材质量,这个配比找不到,中国的制笔行业永远都需要进口笔尖钢。
为了提炼材料,太钢集团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王辉绵说,因为开发这个产品没有可借鉴的资料,都是从一个成分的配比从几十公斤的开始炼,各种成分加入多少这个次数没法统计了。
笔头产品的生产工艺是国外企业的核心机密,王辉绵他们必须自主开发一套前所未有的炼钢工艺。没有任何参考,只能不断地积累数据、调整参数、设计工艺方法。
突破的灵感来自家常的“和面”,面要想活得软硬适中,就要加入新“料”,相对应的钢水里就要加入工业“添加剂”。普通的添加剂都是块状,如果能把块状儿变细变薄,钢水和添加剂就会融合的更加均匀,这样就可以增强切削性。
经过五年数不清的失败,在电子显微镜下,太钢集团终于看到了“添加剂”分布均匀的笔尖钢,试验在2016年9月取得成功。大规模炼钢十多次后,第一批切削性好的钢材终于出炉了。这批直径2.3毫米的不锈钢钢丝,可以骄傲的写上了“中国制造”的标志。
在贝发笔业的测试实验室,用太钢原料生产出来的笔芯正在进行极限测试,在同一个角度下,每支笔芯都要连续不断地书写800米不出现断线情况,这已经是对这一产品的第六轮测试。
中国制造缺乏“工匠精神”
我国的制笔业为何缺乏高端优质的产品?制笔大国为何没能成为制笔强国?制笔产业链中利润的大头为何只能眼睁睁地被他人赚去?我们国家能自己造出宇宙飞船、原子弹,为什么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的“球珠”,钢材却要长期依赖进口?一些媒体给出的答案是,利润小,没有动力去研发,中国制造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企业缺乏创新动力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是产生不了多少利润, 二十余万制笔从业人口,所能创造的利润会少么?为何三千多家制笔企业大多仅靠生产中、低端的圆珠笔就能获得大量的利润?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追求利润是企业创新动力的最根本来源,如果靠低成本的人工就可以获得巨额利润,那么企业肯定就没什么创新的动力。
靠低工资、低福利能培养出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么?我国制造业劳动者不但工资水平低,而且劳动时间特别长。一个每天工作十多小时的工人能培养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么?一个劳动者不可能长时间地保持精力充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中国想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如果普通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依然过长,这种转变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中国要从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从工业大国变成工业强国,还需要加倍努力。虽然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竞争对手没有停下脚步。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工业能力不会因为别人的退步,来让自己进步,中国需要更加努力攀登工业强国这座大山,但胜利一定属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