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2022-02-04 13:08:45 推广营销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百事孝为先”这句话《孝经》泛爱众而亲仁出自,是儒家文化中心思想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断代的民族,其中“孝”的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百事孝为先”这句话《孝经》泛爱众而亲仁出自,是儒家文化中心思想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断代的民族,其中“孝”的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西方文化中多含敬上帝而不敬祖宗的元素,许多人在怀疑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对“孝”文化产生了怀疑。

有的人把“孝”文化看做成了封建教条,看成了清规戒律,给以无原则的排斤。

这里不想做多的理论上的争论和论证,只想从人伦上加以说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父母用血与汗养育了自己,是父母给以自己伟大而无私的爱,自己才能长大成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己给以父母的爱,自己给以父母的“孝”,那里顶得过父母给自己的爱呢。

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父母,知果不“孝”,他怎么会去爱别人和社会呢,他就是挣了金山银山,也是个极度自私的人,他做的事实际上只会伤害社会。

“百事孝为先”是人间真理。只是要将其中某些人别有目的加进去的“愚孝”糟粕摒弃掉。

论语·泰伯》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本质是什么?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出自《论语-泰伯》和《宪问》篇。 意思为不在这个职位上,就不谋划这个职位上的事。这个观点似乎和孔子平素的做法有悖,和孔子的实践之间似乎有一定的冲突。孔子一生周游列国,经常对政事提出建议和批评,这不是不符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了吗?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如何理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思想历代学者对此给过一些解释。朱熹在《论语集注》里引用程颐的话解释说:“不在其位,则不任其事也,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这种解释认为:不在其职位,则不担任其事,但若是君大夫问而回答则是可以的。从《论语》中我们也能看到,孔子对君大夫所问的政事,大多都会回答,但是这种回答不等同于谋其政。朱子以“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为孔子的言行做出解释, 完全符合孔子的思想。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说,“好学”和“善道”是无条件的,是孔子的终极理想,故孔子一生席不暇暖,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追求的是明道、善道,谋的是大政、抽象的政,就是“大道之行也”的“大道” ,而不是具体职位上具体的“政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孔子的实践与主张之间,便不存在矛盾了。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论语》中,紧接着这句话的一句是“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这实际上也是孔子借曾子之口,对这句话进行的注解。孔子为政与众不同,他是以其高尚的德行赢得统治阶级的尊重,从而使对方主动询问,这便是孔子为政的方式。面对他人的询问,孔子所做的只是提供自己的意见。《论语集注》中说:“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时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问之耳, 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为政”二字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从政”和“治理国政”。“为” 字理解为治理、处理。与谋政相比较,二者皆指为政者、谋划者亲身参与其政。而“谋”政强调的是谋划、图谋, “为”字则指具体的作为,重在治理,其二者处在不同的阶段。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子路曾对孔子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从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出,孔子强调“为政先礼”,突出了礼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如若不能以礼治国, “则手足无所措”。只有隆礼重礼,百姓才能安定,国家才能长治。从孔子的回答不难发现,孔子强调统治者为政时应重视修己、修身,强调为政以德的效果是为政者当如北极星一般,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由此可知,孔子论及“为政”并不与其“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的观点相矛盾。 他有过为政经历,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长期为政,这并不影响他表述个人的为政主张和看法。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意义“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是孔子理想中清明政治的表现,是要求为政者各守本分、各司其职,无论上下级关系还是平行关系, 都不得 “越权”,更不能尸位素餐,阐述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但是当时的现实却是“礼崩乐坏”。鲁国掌权的季桓子不听劝告受齐女乐,怠于政事,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孔子遂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原则,愤然周游列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是针对春秋时期面临礼崩乐坏的现实而发出的警醒之言,是针对当时不守礼的僭越行为而发。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对于仲孙、 叔孙、季孙三家祭祖时僭用天子之礼,孔子感慨: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 取于三家之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大夫的僭越在孔子看来,是不在其位却谋其 政的违礼之举。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礼的核心是政治等级制度,它与名分息息相关。名是位的标志,不同的名位有各自不同的“本分”。孔子强调的是“名”与“实”要相符,各守本分,才能 “复礼”。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是君就要有君的地位,有为君的行事方法;臣就要有臣的地位,有臣的行事方法;父、子也如此, 而不能跨越级别。就是要求无论君臣夫子,都应该在各自的职分上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在其位则不符其名,既无其名,何以行其职! 因此他强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政治局面而言,是针对为政者应该承担的“复礼” 责任而言,如果不得其名而行其政,最终只能是名不正,言不顺,事不成。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职场上的运用“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 位子” 本身所赋予的职责和权力所决定的,你只有在其位才有最终的决策权,除非对方愿意接纳你的想法,否则讨论“ 谋” 还是“ 不谋” 没有任何意义。

泛爱众而亲仁出自,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职场有一个基本规则:如果你是处于下属或同事的地位,你就不要轻易地替他人谋政,不论你的主意有多好。可是基于组织自身的目的和绩效来看,我们又要提倡“ 不在其位,也谋其政” 。但这是有条件的,只有在对方同意的情况下,而且你有能力谋的时候,才能谋。否则就是乱谋、瞎谋,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自讨没趣。

职场上的人,对“谋其政” 这个问题,应当遵守“ 三不谋” 原则。

不是自己负责的事,就不要轻易放言,特别是不要在公开的场合下放言。职场大师德鲁克说过:“高层管理人员最好明智地提醒自己,对于不是由自己主要负责的事务,不要公开地发表意见。” 这对基层管理人员也是一样有效的。我们要学会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力,而且你不在其位所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以及承担的风险和压力就不一样,你和当事人的想法也就不一样。 况且,组织中有一个“谁说了算” 的问题,不在其位却想要替他人指点江山,不仅容易说不到点上,而且容易遭到对方的反感。

不详其情不谋。 除非对情况很熟悉,否则不要轻易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你不在其位就不了解其中的情况,包括政策背景和专业知识等等,特别是市场变化更是瞬息万变,你掌握的情况可能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你认为比对方了解更多的信息,那么你可以向对方提供一些你所掌握的情况,以供对方参考。

不知其方不谋。 即使熟悉情况了,自己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也不要轻易对他人的方案做出评判或否定,尽管他人的方案看起来确实不算太好。实际工作中,也许达成目标的途径有许多,你不能以自己的风格和习惯来要求或评判他人。 也许在你看来有许多问题的方案,在他人看来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提出更好的方案,那你可以私底下提供给对方参考。

“不在其位,也谋其政”的关键是要提高自己“谋”的能力。也就是你确实能够比对方掌握更多的情况,比对方提出更好的方案,而且有比较灵活的沟通方式,否则就算是有机会你也无法去“ 谋” 。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职场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也会因为需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迷失在繁杂的事物里,结果是做的越多,效率越低。孔子的教诲对于今天的启示在于,企业管理者只要把握不做不该做的事、不做不重要的大事、 做好重要的小事这三个原则就够了。

事必躬亲不一定是好习惯在中国的企业中,许多领导为了节约成本,很多事情都亲自去做习惯于事必躬亲,觉得谁做事都不放心。在事业起步初期当然可以这样,但是企业管理者如果一直都事事亲力亲为,那样企业做不大,也做不强。 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或是员工来说,用心专注地做好自己工作的内容,就是他最该做的事;反之就是失职。

比尔·盖茨是计算机领域天才,但当他做经营的时候,就全力投入公司运营和管理,彻底放下技术方面的工作;当他搞技术研发的时候,又彻底离开管理岗位,另委派他人管理。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这让他做什么工作都能全心全力投入,都能做得很出色。因此,一领导者要转变观念,从事必躬亲中跳出来,也不要以这样的标准去要求下属。因为只有专注于本职工作才能有最佳劳动产出。

现代社会经常提到复合型人才,一人多能,甚至是一人多职。但多能和多职的前提是,这些技能和工作之间要能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讲,一人多职如果安排得不够科学,不仅不会降低企业的成本,反倒会降低工作质量与效率,增加人力成本。

《吕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人想买一只最好的狗,于是他的邻居为他挑选了一只强壮凶猛的猎狗。这个人觉得,既然是最好的狗,又花了这么多钱,它就应该什么都会,那样才算得上是最好的狗。 于是,他让这只猎狗去捉家里的老鼠,可是无论他怎么 训练这只猎狗,它都不去捉老鼠。后来他求教一个善于 识别狗的人,想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一只好狗。这个人告诉他:“这是一只难得的好狗,它想捕捉的是獐、麋、猪、 鹿这类野兽,而不是老鼠。如果你想让它捉老鼠的话, 就得把它的后腿拴起来”。于是,这个邻居把狗的后腿拴住,慢慢的这只狗真的捉起老鼠来了,但是,时间久了, 这只猎狗再也不会捕捉野兽了。

企业让员工一人多能、一人多职的同时,看似多做了很多工作,殊不知这样也许正是扼杀了员工某个方面的专才。因此管理者要懂得“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精髓,自己才能做好管理工作。真正优秀的企业家通常只过问几件大事,但是企业发展得非常好,其奥秘就在于他们牢牢抓住经营的几个关键点,而后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上。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往往对企业中能够力挽狂澜、救企业于危难的“救火队长”们非常器重。但是企业需要更多的应该是能够防微杜渐、善于把问题消弭于小处的人才。

对于管理者而言,更要善于防患于未然,提前洞悉事物发展,发现小问题背后的大隐患,将 其消弭于无形。因为,很多看似很小的问题却可能导致极严重的后果,而任何一个大问题的起因都是很细小的,只是我们很少注意到,这种能力比起在企业面临巨大危机时逆转危局的能力还重要。与其救企业于危难,不如不令企业陷 于危难。

我们都知道,工厂中一个小的零件出现问题没有及时更换,可能导致整台机器瘫痪,继而影响整条生产线的生产,给企业造成巨大元的损失。

麦当劳有一任执行官就只着眼大处,却忽视了很多重要的小问题,只顾快速在全球扩张、开店,却忽视了店面环境的整洁与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等细节问题,使麦当劳顾客的满意度一度降到食品行业的最后一名,品牌价值也由最高时全球排名第七而一落千丈,销售大幅下滑,并被迫关闭了多家门店。新执行官接任后,将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全部解决掉,麦当劳又恢复了生机,重又成为了快餐界的霸主。

中国人心中多有英雄主义情结,我们很多企业管理者也都很推崇甚至效仿那些做“大事” 的人。殊不知那些终日风平浪静、没有大事发生的企业,管理者看似在做小事,但他们一定是无为而治的高手。他们不是没能力处理大事,而是他们把大问题都解决在了发生之前。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一定要做出什么经天纬地的大事,在管理工作中,平凡不等于平庸,不平凡也不等于卓越。

企业需要的不是大起大落,惊涛骇浪,而是平稳 发展与健康持久。只要我们能透过事物表象看清大小事 物后面的本质,而后做自己该做的事,就是一个优秀的 管理者。

TAGS: 泛爱  孝经  文化  为先  出自  儒家  百事  民族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