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看项目,“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
2020年中国经济怎么看十四五开局看项目?2021年中国经济走势如何?经济工作如何推动?围绕这些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
2020年经济怎么看:为“十四五”开局起步打下六方面坚实支撑
“不平凡的历程,高质量的答卷。”回望2020年中国经济走过的历程,张宇贤这样说。
张宇贤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面临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因素三者交织,中美经贸摩擦、疫情防控“两战碰头”。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异常复杂,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明显增加。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高质量的答卷。为‘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支撑。”他说。
张宇贤分析,坚实支撑体现在6个方面。一是市场预期更好了,市场主体和国际社会对我国发展的信心大大增强;二是物质基础更牢了,我国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三是产业韧性更足了,经过疫情冲击的压力测试,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提高;四是市场动力更足了,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2020年前三季度全国日均新设企业依然达2.2万户;五是民生保障更实了,2020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1%,其中人均转移净收入增长8.7%;六是面对风险挑战,我国应对经验更多了。
2021年经济怎么走:经济加速回升,政策温和回归
2021年经济走势如何?张宇贤预计,经济加速回升,政策温和回归。
他指出,2021年我国发展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从国际看,体现在全球疫情蔓延的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大国博弈的不确定性。从国内看,存在部分人群就业压力上升、防范化解风险任务艰巨、一些地方财政收支压力和地方债务风险增加等挑战。
“尽管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和不确定性,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大趋势不会改变。”张宇贤强调,我国拥有优质的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供给,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世界最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以及城乡区域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
他认为,2021年,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将加快恢复,预计季度经济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这意味着政策将温和回归,不搞急转弯。”张宇贤说,一些临时性、超常规政策要逐步退出,同时要充分考虑微观主体感受,兼顾当前和长远、需要和可能,合理把握宏观政策的时度效。
2021年经济工作怎么做:扎实办好自己的事
张宇贤强调,2021年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扎实办好自己的事。
他认为,首先要紧紧抓住创新第一动力,这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点。其次,要牢牢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第三是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构建强大的国内市场,形成对国际资本、技术、人才强大的吸引力。第四是坚持扩大开放,加快从数量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第五是守住安全底线,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张宇贤说,当前我国形成强大市场仍然面临一些梗阻。要通过更充分更有质量的就业、保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以及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来提高消费能力;要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费购买的规定,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合理增加教育医疗等公共消费来促进消费回升;要通过合理扩大免税市场规模、促进跨境电商健康发展来引导消费回流;要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建设、打击假冒伪劣、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来优化消费环境。同时要保持合理投资强度,加强重大项目要素保障、加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发挥好投资关键性作用。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非常重要。”张宇贤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锻造长板,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他指出,着力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推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好“卡脖子”技术攻坚战。要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制定实施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打好基础研究持久战。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卢晓川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曹立媛
来源:作者:新华每日电讯
各地重大项目密集开工,“新基建”成“十四五”开局建设重点
文丨程小红
近期,广东深圳、湖南长沙、四川南江、浙江宁海等地相继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通过重大项目发挥牵引带动效应,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河南、云南、贵州、山东等省市也陆续公布2021年重大建设项目清单。综合起来看,“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仍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建设重点。
财政部专家库专家唐川表示,重大建设项目是稳投资、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利于地方社会经济和产业经济的多方发展。“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GDP的增速有所下降,2021年作为经济全面复苏之年,我国经济大概率要重回2019年时的增速。因此,今年重大项目的开工会比去年效率更高、规模更大,重大项目建设也会成为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硬支撑。”
产业项目比重加大,“新基建”成重点
新年新气象,近期全国各地密集上新一批重大项目,迎来牛年首季“开门红”。2月20日,河南集中开工2772个重大项目,总投资1.6万亿元,主要涉及“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等领域。贵州今年共安排省重大工程项目4071个、年度计划完成投资7400.7亿元。其中,新型城镇化项目1693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953个,重大民生工程项目585个。
2月23日,北京公布2021年“3个100”重点工程项目(100个基础设施、100个民生改善、100个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清单,项目总投资超1.3万亿元。据介绍,北京将在项目建设中深入推进城市更新,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让老街坊过上新生活;积极打造数字经济先导区和示范区,新增一批数字经济新基建项目等。
“从各地开工和计划开工的重大项目来看,项目涵盖领域整体上与以往没有太多区别,但内容上更强调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且产业项目比重有所增加,更注重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唐川表示,随着国际局势变化,无论生活用品、工业产品,还是较高端的电子产品,我国都已成为全球产品输出中心。目前各地均瞄准此契机,开始在项目布局上加大推进新兴产业项目,包括新兴产业园区和相关轨道交通项目等。
事实的确如此,据河南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黄亚军介绍:“今年河南重大项目中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分别占到29%、27%和46%。”上海方面也表示,今年要着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大力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开展民用飞机制造、高端医用材料等补链强链行动,推动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开工建设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重大产业项目。江苏南京今年安排的392个重大项目中,先进制造业项目高达110个,包括新型电子信息产业、绿色智能汽车产业、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等。
唐川表示,“新基建”对产业发展具有协同作用,无论发展工业4.0还是建设智慧城市都离不开“新基建”,它是产业配套支撑重点。因此,“新基建”在今年仍然会是重大项目中的重中之重。
成都雨云科技总经理舒伟也表示,现阶段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十四五”期间,尤其今年作为开局之年,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包括5G基站、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项目一定是重头。“这些重大项目建设投入巨大,也能解决很多就业和民生问题。”
更加注重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
重大项目的建设,在落地实施时极为重要的一环是解决资金问题。为此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下发《关于梳理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资金需求的通知》明确,2021年新增专项债重点投向九大领域,包括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城乡电网等能源领域、卫生健康等社会事业领域、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领域、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等。目前已有多省完成2021年度专项债梳理申报。
“在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专项债一直发挥了积极引导作用。不过,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政府税收下降的同时,专项债较2019年增加1.6万亿元,地方财政较为吃紧,今年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增专项债的比例可能会减小。”唐川表示,目前海外资产对社会资本、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吸引力较弱,很多投资开始慢慢聚焦国内一些优质产业和项目,此时需抓住机会重点引导这些资本投入到重大项目中,促进重大项目的落地。
实际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开始行动。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为支持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截至2月20日,投向国省重大项目建设的新发放贷款累计46亿元,余额超1200亿元。恒丰银行滨州分行近日根据山东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快速审批1.3亿元专项贷款,并在短时间内完成首笔9000万元建设资金投放落地,为在建项目输入“新鲜血液”,有效保障了项目施工进度。
除了申报专项债,各地也在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北京“3个100”重点工程项目明确以民间投资为主的社会投资项目数占比不低于50%、投资额占比不低于70%。湖北武汉方面也表示,要深入开展项目集中开工、招商引资、银企对接等活动,营造抓项目建设的强大气场,提振社会投资信心,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广发证券建筑工程行业分析师尉凯旋表示,重大项目建设事关各省和区域、行业发展大局,其投资肯定主要依靠政府来驱动,此前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的比例不是很高,但随着政策的变化,各地更加注重引导多元资本的参与,未来民间资本发挥作用的空间会越来越大。“当然,投融资模式还需进一步创新发展。”
对于如何调动更多民间资本的参与,唐川表示,在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前提下,要运用好更多的政策工具。“例如PPP模式就具有调动社会资本参与重大项目的天然属性,合理运用PPP模式可以形成地方政府跟社会资本的共赢,此模式值得在重大项目的建设中大力推行。”
舒伟也建议,在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投资的同时,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适当加大对项目配套贷款的倾斜,通过金融杠杆金融手段向社会募集资金,引入社会资本的力量,共同完成包括“新基建”在内的各类重大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