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调整新区,浙江省政府刚批复,浙江这两地行政区划有变更!背后还有这些事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宏
浙江又有地方行政区划发生变更啦杭州调整新区!
今天,省政府网站公布了浙政函〔2021〕17号文件,名字叫《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绍兴市越城区和上虞区部分行政区域界线变更的批复》,主要内容是同意变更绍兴市越城区和上虞区部分行政区域界线,将绍兴市上虞区沥海街道的管辖区域划归绍兴市越城区。
其实,不光是这份文件,昨天公布的另一份文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意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湖墅街道珠儿潭巷10号迁移至拱宸桥街道台州路1号。
批复单位都是“浙江省人民政府”。
有细心的人就发现了这么一个问题:都是行政区划调整,怎么前些年撤县设市、撤县设区时,文件开头往往会说:调整这事,经过了国务院批复。
2016年宁波市进行了一次行政区划调整,有撤销江东区,将江东区原来的辖区划归鄞州区,有奉化撤市设区等内容。大家可能还记得,当时浙江省政府印发的通知,开头就是“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浙江省调整宁波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怎么最近这两次,一次区政府迁址、一次将一个区的街道划归另一个区,就只用省政府批复了呢?
这就要介绍一个国务院出台的行政法规了。它的名字叫《行政区划管理条例》,2018年10月公布,2019年1月1日施行。
这个条例内容比较多,已阅君这里光介绍和行政区划调整或变更要怎么批复的事。
这些事由国务院审批: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简称、排列顺序的变更;
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设立、撤销、更名和隶属关系的变更以及自治州、自治县、设区的市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自治州、自治县的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县、市、市辖区的行政区域界线的重大变更;
凡涉及海岸线、海岛、边疆要地、湖泊、重要资源地区及特殊情况地区的隶属关系或者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
这些事由国务院授权省一级政府审批:县、市、市辖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在批准时,要同时报送国务院备案。
这些事由省一级政府审批:乡、民族乡、镇的设立、撤销、更名,行政区域界线的变更,人民政府驻地的迁移。
从这里,大家应该能看出昨天和今天省政府网站公布的这两件事的差别了:虽说落款都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昨天公布的那份同意拱墅区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是国务院授权浙江省政府审批的,批准时要同时报送国务院备案;今天公布的将上虞区沥海街道的管辖区域划归越城区,则是在浙江省政府的审批权限内。
聊完了这些事为什么要省政府来审批,再来聊行政区划要怎么进行调整,这就要提到另一个文件:《行政区划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这是民政部2019年12月公布,去年1月1日起施行的。
行政区划调整,要由下级政府进行申请,并提交申请书。
申请书里要包括这些内容:行政区划变更理由;行政区划变更方案;与行政区划变更有关的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文历史、地形地貌、人口、行政区域面积和隶属关系的简要情况;风险评估、专家论证、征求社会公众等意见的综合研判情况。
还要拟订组织实施总体方案,与申请书一并上报审核。
在得到批准之后,还有要做些事情:在行政区划变更完成时限内,涉及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共同组织勘定界线,签订界线协议书,设界桩,确定界线标志物,还要通告和公布界线详图、相关机构和人员怎么安排等。
所以事情还不少,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能通过这种调整,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让所涉及到的老百姓日子过得更好,都是很好的事。
浙江有了南太湖新区,太湖就不再倾斜了?
湖州正在筹备大事情,6月初,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将在湖州举办。今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与长三角新全媒联合体各成员单位的记者们一道,奔赴湖州南太湖新区。
南太湖新区在哪?
去年6月,湖州南太湖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新区在原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基础上整合提升组建,坚持生态优先,优化资源配置,突出主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打造全国践行“两山”理念示范区、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集聚地、南太湖地区美丽宜居新城区。
成立至今将近一年来,南太湖新区动作不少。去年12月,南太湖新区首次举办投资洽谈会,28个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其中工业项目11个,总投资132亿元,涉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同月,南太湖国际医疗影像中心、银泰洲际风帆酒店、南太湖绿色(科技)金融中心、南太湖国际医学总部等10个项目在上海举办的推介会上成功签约,总投资92亿元。项目主要集中绿色金融类、文旅产业类方面。今年5月,一辆以南太湖新区冠名的列车从杭州东站出发,未来将穿梭于长三角各城市,给南太湖新区打响知名度。
南太湖新区可能一些人不熟悉,但湖州的月亮酒店不少人知道,靠着太湖做文章,这是湖州近几年的重点工作。每晚月亮酒店幻化出五彩霓虹,美景美食引得游人纷至沓来,从湖州市区过来十多分钟的车程,南太湖边成为湖州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南太湖新区这片区域,如今最响的是文旅的名气。1991年,环太湖大堤浙江段工程在南太湖畔拉开大幕,历时两年,将大汛必涝的湖水和沿岸的滩涂湿地隔开,为发展创造了空间。湖州人大规模保护、利用太湖由此开始。“政府投入100万元启动太湖乐园项目,1999年全年销售门票30万张,周边的太湖山庄等宾馆共有床位1000个,旅游业初具规模。”在南太湖畔工作了24年的太湖旅游度假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东民回忆。1997年获批成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15年升格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定位日渐清晰。2008年至2018年,度假区人口规模从2.3万增长到近15万,市场主体由200余户增长到4300余户;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等指标连续多年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长。
相比太湖旅游度假区的“小清新”,南太湖新区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硬核”得多。1992年8月,在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全省第一批省级开发区中,湖州经开区便占有一席,2010年3月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湖州经开区已经成为该市吸纳外资和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平台,由湖州科技城、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康山电子信息产业园、黄芝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湖州铁公水物流园、湖州南太湖金融产业园构成的“一城五园”格局初步形成。
如今的南太湖新区,不仅有利于度假区和经开区实现优势互补,同时有利于创新体制、整合机构,促进优质资源集约利用、优质产业加速集聚、社会事业均衡发展。
太湖不再倾斜
除了南太湖新区之外,近年来浙江成立了杭州钱塘新区、宁波前湾新区、绍兴滨海新区和金华金义新区,这批省级新区被浙江寄予很大的发展期待。湖州相比太湖沿岸的江苏城市苏州、无锡、常州,在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上相对滞后,这是一个老话题了。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拍击太湖沿岸时,苏锡常首先迅速崛起,GDP一度以年均16%以上的速度增长,但与苏锡常条件相仿的太湖南岸,湖州有点不甘心。1994年《文汇报》上曾有一篇《倾斜的“太湖”》,激发起湖州上下对于发展问题的大讨论,稿件中提到——就在这一平如镜的太湖之畔,人们却惊讶地发现——太湖“倾斜”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直到70年代,太湖南北两岸差距并不怎么大。苏州市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29亿元,人均573元,无锡市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24.9亿元,人均687元,而同年湖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已有8.88亿元,人均402元。再如无锡宜兴,经济并不比湖州长兴发达。吴江并不比湖州市区(原吴兴县)发展快。但20年以后,一湖之隔,便出现了巨大的落差,宜兴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亿元,而长兴只有22.8亿元,吴江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62亿元,而湖州市区不到50亿元。气候环境相同,经济上都依托上海,为什么会有并不完全相同的结果呢?
原因很多,理由也很多,比如交通原因,湖州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宁杭高速公路,南京到杭州;第一条通上海的高速公路很晚修好,失去了浦东大开发的重大发展机遇,发展一直不温不火……但当时的湖州领导认为,太湖的倾斜,并不仅仅是经济数字的倾斜。观念上相对滞后,思想上故步自封,心理上容易知足、贪求安逸,一句话,观念还没有站在时代进步的前沿,思想还不够解放,是造成太湖倾斜的根本原因。湖州提出,一定要从思想上丢掉“百坦”(慢慢来),“安眈”(安逸)两词,发愤向前,真正找准湖州经济发展的坐标。
南太湖的绿色机遇
那场关于“太湖倾斜”的大讨论中,湖州自找差距发愤急追苏南兄弟城市。当年,湖州丝绸总公司总经理姚兴荣在参加讨论的文章中写道:湖州丝绸企业不少仍生产着六七十年代的老产品,影响了丝绸的产量质量;产品出口的深加工。因此,丝绸企业要发展,首先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逐步更新换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发展。丝绸产品要在保持发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采用新工艺,开发新品种,让飘逸柔软的丝绸产品漂洋过海,走向国际大市场。
安吉县县长说,安吉是一个竹乡。这几年尽管我们的竹子已走出了山门,进入了国际市场。但同太湖北岸一比,我们的局限性就很大,我们应该冲出“竹园子”,开发新型高科技产业,全方位走向世界。
从那之后,湖州找准了发展机会,其中秘诀之一,是发展旅游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当时就能看出一体化发展的红利来:环太湖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五城市共同打出“太湖牌”,联合开发旅游资源;不断调整的环太湖的工业产业结构,也给太湖开发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长久以来,纺织和建材一直是湖州制造业的两大支柱产业。产业结构落后、技术含量低,让湖州与太湖对岸的苏锡常地区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湖州通过淘汰落后产能、限制高能耗高消耗重污染行业、整治低小散块状行业,其中蓄电池行业经过两轮整治,企业数量锐减,产值却增长了至少十多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前些年,湖州与环太湖城市一起,跨省联合治理太湖,太湖的水质好了,环太湖旅游业也更显整体活力。现如今,南太湖新区着力谋划布局大智造、大旅游、大科创、大金融、大健康等产业。
总投资60亿元的5G通讯元器件项目仅用10天,就在南太湖新区顺利签约,刷新了“新区速度”。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建成近10年,婉拒50余个工业项目,目前园区内进展最快的项目也要在今年投产。快与慢,背后折射的是南太湖新区的取与舍。5G通讯元器件项目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新区干部全程陪同对方考察,协调厂房租用到装修,成了“服务专员”;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建在绿水青山中,在招商引资有一条硬杠杠,环保门槛一步不让。
如何高质量发展,这是南太湖新区的必答题。去年5月28日,湖州主要领导带队,乘船考察南太湖区域和对岸苏州、无锡的滨湖地区。在直观感受到发展差距的同时,更看到了湖州实现滨湖崛起的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与太湖对岸的苏锡常相比,南太湖新区的经济总量处在下风,但是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湖州的绿色智造、绿色金融风生水起,已经打出了绿色发展的品牌,这就是后发优势。
绿色发展,将是南太湖的新机遇。更何况,要“借长三角的水、浇南太湖的田”,今年以来,新区共签约亿元以上项目33个,总投资441.38亿元,其中有7成以上项目来自长三角地区。放眼长三角,湖州接沪融杭、联通苏皖的区域交通枢纽门户地位正在形成随着商合杭、沪苏湖等重大铁路项目的规划建设,湖州与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长三角重要城市的同城效应呼之欲出。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海沙尔 摄
内文图片均海沙尔摄于南太湖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