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日本曹操,如何评价《三国》里面的曹操?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的曹操把历史上的曹操反面话,其实曹操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坏,他是一代枭雄而不是一代奸雄,这两个是有本质区别的,电视剧里面显得更奸诈三国演义日本曹操。数千年以来,崇拜曹操的人不计其数,对他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鲁迅那句话,“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宁叫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真的这是曹操最为所知的一句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宁可我负了天下人,也不让天下人负我,是一种自我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诸葛亮也曾评价过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以说对曹操是非常生动的写照。“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也是曹操比较著名的一句话,这是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之后说出的一句话,当时有人称,曹操战败便如丧家之犬,曹操并并用这句话来回击这些人。意思就是你们只说我战败,却不回想我之前所做的,忽视了我之前建立的功勋。如果没有我曹操,你们还能在这里对我冷嘲热讽吗? 这里也体现出曹操的英雄气概。“我之行事,何须人辩“这句话也是很符合曹操个性的,意思就是我曹操做事从来不考虑别人,只有我自己的道理,也不需要别人对我的事情来指手画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只要我无愧于天,无愧于心就足够了。总之,曹操是一个英雄,一个不可多得的大英雄。
身为曹操后人,总被同学嘲笑,罗贯中丑化曹操的目的何在?
三国演义里面极度地丑化了曹操、刘备,美化了诸葛亮,应该是作者罗贯中的个人经历的问题。因为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起义军张士诚的谋士,地位相当于诸葛亮。诸葛亮是谋士中最被器重的,美化诸葛亮,就是美化罗贯中自己。然而罗贯中没有诸葛亮的能力,也没有诸葛亮的主子,所以张士诚被朱元璋灭了,只好回家写小说。刘备被丑化也比较容易理解,因为主子只会哭和跑,正显示出诸葛亮的能力。至于曹操为什么被丑化,那就不知道了,曹操一直以来名声就不好,并不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
其实还有一点,在作者和历朝统治者眼里刘备、诸葛亮所领导的“蜀汉政权”是皇权正统,代表东汉政权的延续。而曹操是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的人。这是受孔子的思想影响,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吧,其实曹操除了疑心大这个缺点以外,我觉得真是英雄。被《三国演义》严重丑化的人,除了曹操,还有一个人!
《三国演义》里,周瑜气量狭窄,孙刘联合时,因见识了诸葛亮的才能,想要杀诸葛亮。几番和诸葛亮斗智都处于下风,被诸葛亮三气之下,箭伤发作而死。临死之前感叹到“既生瑜,何生亮”可谓死不暝目。然而这却是对正史中的周瑜完完全全的颠覆!真实的周瑜,气量非常的大。《三国志》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气量大,品格好的意思。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有一件事情可以作证: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由此可见,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绝对不会因为妒忌诸葛亮而被气死。
真实的周瑜绝对是位少年英雄,周瑜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后来,赤壁之战,周瑜以弱胜强,打败強敌曹操,果然不负孙策所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退往柴桑郡养伤。次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
其实直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小说作者为了迎合统治阶级,而采取的尊刘扁曹的手法。为了神话诸葛亮而扁低其它人,如曹操,周瑜。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说得很明白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由此可见,当年的周瑜指挥大军,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其时诸葛亮初出茅庐,藉藉无名,而周瑜早已名满天下了,哪里来的忌妒一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