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怎么读,什亭读音是什么?
答亭怎么读:什亭里的“什”字在此处的读音是:[ shí ]
“什”的另外一个读音是:[ shén ]
“什么”的部首是:亻
“什么”的笔画是:4笔
“什”的基本解释
什[shí]
十(多用于分数或倍数) :什百(十倍和百)。什一(十分之一)。什袭珍藏(形容极其珍重地收藏物品)。各种的,各样的 :什锦(各种各样东西凑成的食品)。什物。诗篇 :篇什。雅什。什[shén]〔什么〕a.代词,表示疑问,如“什么人?”b.代词,指不确定的事物,如“没什么问题”“什”的造句:1、除了我,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孤独。2、为什么会有三色幼儿园这种学校的存在?3、什么才是人生必须要有的东西?
且介亭怎么读?
且介亭杂文中”介”读jiè。 一、介的笔画:4 二、介的部首:人 三、介的笔顺:撇、捺、撇、竖 四、介的释义 1、在两者当中:~绍。媒~。这座山~于两县之间。 2、介绍:内容简~。 3、存留;放在(心里):~意。~怀。 4、姓。 5、铠甲:~胄。 6、甲壳:~虫。~壳。 7、耿直;有骨气:耿~。 8、用于人,相当于“个”(多表示微贱):一~书生。一~武夫。 9、古典戏曲剧本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时的用语,如笑介、饮酒介等。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问题: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前言项羽的这一段故事出自《史记》: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史记项羽本记》项羽完全有时间和机会渡江,但是项羽竟然拒绝了他的好意,认为自己无脸回到江东: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史记项羽本记》古人的咏史诗,常常会见到同一个历史故事却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
咏项羽的诗歌中,杜牧和李清照也是最有特点的两首诗。另有胡曾、孟迟、王安石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李清照化用了胡曾的立意唐朝胡曾的《乌江》曾经写到: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说项羽不是没有机会逃走,而是因为有羞耻之心,所以不肯渡江。
这种观点,被李清照所认可,化用成了一首五言绝句。《夏日绝句 》: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为什么项羽不肯过江东呢?李清照解释说: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这也就是胡曾诗中的”耻向”东吴再起兵的意思。但是李清照的感情更加激烈,所以用了十个字来赞扬项羽: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在胡曾和李清照的诗中,项羽是一个高傲的人,宁肯玉碎不肯瓦全。
李清照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其南渡逃亡的时期,徽钦二帝被胁迫北上,赵构刚刚继位。金兵听闻以后再次南下,追的赵构上天入海。李清照的丈夫此时也因病而亡,国破家亡的李清照带着十几车古籍文物宝器,追随赵构的足迹东奔西跑。
李清照写下这首夏日绝句借古讽今,有国难思良将的感慨。
二、杜牧认为项羽太脆弱项羽羞于见江东父老而选择自刎乌江,成了胡曾和李清照赞誉项羽的原因。
但是杜牧不以为然,他认为项羽这个人太脆弱,受不了失败的打击 :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胜败乃兵家常事,成大事者就应该 包羞忍耻、能屈能伸。假如你过江也许还能够东山再起呢?
当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刘邦被追得连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你项羽怎么就不能学学刘邦呢?
项羽是因为脸皮太薄吗?王安石可不这样认为。
三、王安石认为 项羽没有机会卷土重来 杜牧说:江东子弟多才俊。可是当年和项羽叔侄起兵的三千江东子弟还剩下几个呢?
而江东最重量级的代表人物下场都很悲惨,谋士范增与项羽决裂后死了,楚人拥戴的后楚怀王熊心竟然被项羽杀了。
而项羽本人并不是江东人, 《史记项羽本纪》开篇说:”项籍者,下相人也。“下相是今天的江苏宿迁, 项羽当年跟随叔叔项梁才来到江东(吴中)。
王安石说 :就算项羽回到了江东,江东子弟还愿意和他一起卷土重来吗?不是项羽”耻向东吴再起兵“,估计项羽还担心江东子弟绑了自己献给刘邦吧?因此王安石说: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结束语项羽的处境,李清照和杜牧未必不知,只不过诗人作诗,总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表达而已。王安石未必是翻案,只是说了句实话,揭破了皇帝的新衣。
比杜牧略微年长的诗人孟迟其实早就说过:
中分岂是无遗策,百战空劳不逝骓。大业固非人事及,乌江亭长又何知。《乌江》孟迟认为项羽早就把这利害关系看透了,乌江亭长所说的项羽又何尝不知呢?唐人作诗比较委婉,王安石不管这些,把孟迟的观点一下子捅破了。
你项羽回到江东,也不一定有好果子吃。自杀,的确是最好的结果了。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