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光mini美国,在电动车上击败中国?美国需要做更多努力
美国的政治动荡终于结束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现在焦点迅速转向新总统乔·拜登(Joe Biden)将采取什么政策把美国从新冠疫情的深渊拉回来宏光mini美国。除了对病毒本身明显的直接攻击之外,他还需要处理它造成的主要经济问题。
拜登对此的解决方案之一是更加重视绿色技术,特别是电动汽车。然而,与中国相比,拜登倡导的“绿化美国”在电动汽车市场面临着一场更为艰难的战斗。
很多积极的政策正在酝酿中。在竞选期间,拜登承诺恢复购买电动汽车的全额联邦税收抵免。这对通用汽车和特斯拉来说是件好事,这两家公司一年前就已经用完了额度。拜登还提议,到2030年,将美国50万辆校车全部改为电动校车。
围绕基础设施的承诺比较模糊,只呼吁建立一个由5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器组成的全国网络,但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来实现这一目标。然而,用于道路和高速公路的500亿美元中的一部分可能包括这些。
拜登总统对绿色的关注能从中国抢夺电动汽车市场吗 ▼
在3000亿美元的“重建更好”计划中,将有50亿美元用于电池和能量存储,以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并降低成本。为美国汽车行业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将获得10%的税收抵免,其中特别提到了重组一家汽车工厂以生产电动汽车。
有迹象表明,加州每年提高燃料效率3.7%的框架将在全美推广,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制造商生产更多的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
对于电动汽车的普及来说,这都是一个好消息。不可否认的是,新上任的拜登政府将比离任的特朗普政府更支持绿色技术,后者可能希望恢复使用“清洁煤”的蒸汽机。但是,所有这些计划将面临的一个不容改变的大问题,就是美国汽车买家和整个汽车行业的不妥协。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美国人的问题,包括欧洲和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在效仿这种做法。只要在一个公共论坛上讨论几分钟,你就会发现这种颠覆性技术在各个方面都面临着很大的阻力,最近的统计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点。
美国人对购买电动汽车没那么感兴趣 ▼
大陆集团从2011年开始进行的《2020年移动出行研究》显示,在美国,只有4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在未来会驾驶电动汽车,而5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会。德国、法国和日本甚至更倾向于不希望未来有电动汽车,尽管欧洲的电动汽车销量超过了美国——50万辆以上,而美国不足35万辆。
对比一下中国的数据。在中国,86%的人未来想要电动汽车,只有12%的人不想。值得注意的是,这项调查是以中国城市为权重的,但差异仍然非常明显,并暗示了我们在采用新技术时经常看到的悖论。
中国人对电动汽车更感兴趣 ▼
当新技术需要在文化上进行重大变革,并颠覆现有产业时,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更有优势,而后者将失去更多。想想用最新的实践和技术建造一所新房子比把它们改造成旧房子要便宜多少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发展中国家如何避开有线宽带基础设施,直接转向无线数据。
中国的电动汽车与这个情况类似,中国需要应对的化石燃料产业遗产要小得多。庞大的现有制造商不需要让工人从机械到电子技能的再培训,而是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掌握电子技能。传统的零部件供应链不会被摧毁——新的供应链将会从零建立起来。
许多电动汽车的购买者不会为了取代备受喜爱的化石燃料汽车而不情愿地购买电动汽车。这可能是他们的第一辆汽车,更不用说他们的第一辆电动汽车了。
像五菱这样的中国公司已经开始为量产市场生产非常便宜的电动汽车 ▼
尽管电动汽车的进入成本也要与薪资差异进行权衡,但中国的电动汽车进入成本也较低。美国的平均收入约为66000美元,而中国约为10500美元,因此相对于薪水,最畅销的中国五菱宏光MINIEV的4200美元价格相当于美国的26000美元汽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价位接近特斯拉的目标,备受期待的“Model 2”。
不过,特斯拉仍处在奢侈品市场的高端位置,而且尚不清楚随着电动车成为主流大众市场商品,特斯拉是否仍将如此占主导地位。
威马汽车公司的鲁珀特·米切尔(Rupert Mitchell)表示,在中国,其里程优势的重要性不那么重要,因为在所有乘用车中,不到1%的旅程超过75英里。这使得低档电动汽车对于中国买家来说更加可行,他们平均每年仅行驶697英里,而美国为13474英里。
特斯拉在上海向客户交付中国制造的Model Y汽车 ▼
因此,对中国消费者来说,电动汽车已经是一种更可行的交通选择,但拜登和美国要想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上取得成功,就面临着驾驶员不愿改变习惯的挑战,以及天然气和石油行业的负面宣传。
当皮卡司机在美国高速公路上对特斯拉司机释放尾气时,他们并不是在捍卫美国的长期就业机会。他们保持化石燃料的现状,使得中国有更多的机会在这个至关重要的新兴市场上领先于美国。
虽然特斯拉可能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保持其技术优势,但大众市场的关键是可负担性。这需要高销量,尽管拜登更青睐电动汽车,但中国的市场已经更大,销量增长也可能更快。
那些购买廉价但质量上乘产品的人比那些不购买的人有经济优势。中国在电动汽车市场的绝对规模将是难以匹敌的。还记得日本是如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导化石燃料汽车市场的吗?这种情况很容易在电动汽车上发生,除非我们在鼓励电动汽车转型方面付出比拜登政府或其他发达国家目前计划的激励措施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