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大会碳达峰,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中国如何实现碳达峰?
(经济观察)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中国如何实现碳达峰联合国大会碳达峰?
中新社北京3月19日电 题: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中国如何实现碳达峰?
中新社记者 阮煜琳
“十四五”期间,中国在着力推动降碳减排和碳达峰的过程中,也开启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
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首次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12月,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这一系列重要宣示,标志着中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入全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路线图越来越清晰,基本思路就是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有条件的率先实现碳达峰
“十三五”期间,中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8.2%,全国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炭机组达到8.9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6%。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系统,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3.4%。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分析人士指出,这是首次提出“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的新发展阶段。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碳达峰越早、峰值越低,碳中和的代价越小、效益越大。”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具有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惯性大、路径依赖强,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碳排放达峰后就要快速下降,几乎没有缓冲期,实现减排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如何实现碳达峰?
“促进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快速下降,首先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抑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能耗强度产业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说,到2025年,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能耗强度的重化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达到峰值,东部部分省市率先实现达峰,为“十五五”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奠定基础。
同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何建坤表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加强能源体系的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发展储能、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保障大比例可再生电力上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会成为疫情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增就业机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政策着力点。(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两会中频繁提及的“碳达峰、碳中和”,背后蕴含了哪些信息?
自去年9月下旬我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今年两会有关“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已经成为各界代表委员热烈讨论的话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就特别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那么,到底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中国的路线图是怎样的?
“碳达峰”“碳中和”:不能忽视的“全球热点”
顾名思义,“碳中和”是指我们向大气中排出的温室气体与土壤、森林和海洋所吸收的温室气体相互抵消。而“碳达峰”则是指在实现“碳中和”之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达到峰值,此后开始慢慢下降,直到“碳中和”的全面实现。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系统正经历着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而温室气体排放剧增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日益成为全球各国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2015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195个成员国通过了《巴黎协定》,取代此前的《京都议定书》,以期望能共同遏制全球变暖趋势。2016年4月,170多个国家领导人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各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21世纪末将全球温度上升控制在不超过工业化前2℃,并在2050-2100年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
当地时间2016年4月22日,美国纽约,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出席发布会。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当天齐聚纽约联合国总部,共同签署气候变化问题《巴黎协定》,承诺将全球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的范围之内。
就在全球气候治理面临重重挑战之际,中国对外释放了积极信号。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2021年的八大重点任务之一。中国的承诺,或使全球实现碳中和的时间提前5至10年,对全球气候治理起到关键性推动作用。
不过,由于我国的“碳达峰”目标定到了2030年,有的人对此却产生了误解,连一些专业人士都不例外。甚至有些证券分析师曲解了“碳中和”的本意,竟以加速实现“碳达峰”为旨,大肆推荐煤炭、水泥及钢铁等高碳排行业下的股票。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张兴赢表示:“可能大家有一个误解,到2030年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先排放。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延续10年才能达峰。所以我们‘十四五’期间很重要一点就是能源结构转型真的要抓紧上去。”
根据张兴赢所长的说法,我们可以了解到,尽管我国设定了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
宏伟计划:中国的“碳中和”路线图
当前,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比较高。这是因为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的重工业比重显著高于绝大部分发达国家。我国生产了全球约56.5%的钢铁(2020年)与55.7%的水泥(2019年),这些行业都较难实现净零排放。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挑战下,我国在节能减排领域已经实现了很多重大成果,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据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发表的多国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010-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碳,吸收了同时期人为碳排放的45%。从1973年到2020年,47年时间里,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2.7%增长到23.04%,几乎增长了一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1%。
2019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累计下降超过15%,相当于节能4.8亿吨标准煤,节约能源成本约为4000亿元。另外,2010年以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销量占全球新能源汽车的55%,目前中国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规模 来源:艾瑞咨询
但是,由于我国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需要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高耗能原材料产业的比重较高。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表示,“根据国际上的测算,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的1/3以上。具体到能源结构上,2019年煤炭在能源应用的占比已接近57%,‘缺油少气’的特征比较明显。”因此,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于很多行业而言都是极具挑战的。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来源:《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0》
据证券时报报道,近期,生态环境部、工信部、央行等部门,石油、化工、煤炭、钢铁、电力、汽车、环保、交通等行业均在计划制定各自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计划路线图,旨在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
可以想象,在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与2060年“碳中和”的愿景下,我国将克服重重挑战,绘就绿色低碳发展的宏伟蓝图。
为我国“碳中和”目标助力,从身边点滴做起
为了给中国的“碳中和”宏伟目标助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实现节能减排作出自己的贡献。
那么,身边哪些小事可能有利于节能减排呢?以下是我们提出的一些小建议:
尽可能步行、乘公共交通工具、拼车或骑自行车上班。这不仅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避免了因堵车使汽车怠速造成的更多温室气体的排放。
长途旅行尽量选择火车及高铁,避免自驾及飞机。如果一个人单独驾车旅行,每公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比坐火车要高三倍。高铁每千人公里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4千克,不到飞机的四分之一。
当离开房间的时候,把灯关掉。研究显示,关掉走廊和房间里的五盏灯,每年可以减少约400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减少使用塑料袋,在去商店购物时,请带上可重复使用的袋子。每回收1公斤塑料,就可以减少1.5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如果你用完电器,应通过电器的开/关功能将其关闭,而不是让电器处于待机状态。如果一台电视机每天开3个小时,剩余的21个小时待机,那么待机模式下消耗的能源占40%。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莫元婧 综合新华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海外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