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二十四图,看完秦时明月,你知道到底什么是地泽二十四吗?
秦时明月已经更新到第六季了玉门二十四图,你还没有听说过地泽二十四阵法?!
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地泽二十四。
地泽二十四,原为武功攻防之术,但却可以无限增加人数,暗合兵法之道。
二十四是一个神奇之数,一分为二,可为纵横;三分用之,则成天地人三才;而春夏秋冬是四象之理;进而扩之,还可以成六合、八卦之法。可谓天造地化,大千无穷。
地泽二十四阵法其实就是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四季变化形成而来的。
对,就是这个(很多小伙伴在语文课本或者新华字典附录都见过这个吧):
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二十四节气原是依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环旋转与季节变换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文献考定二十四节气大致萌芽于夏商时期,在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并于秦汉之时趋向完善并定型。西汉初年,在秦朝颁布的《颛(zhuan)顼(xu)历》的基础上,修订并颁布了《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正月为岁首;开始采用有利于农时的二十四节气;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调整了太阳周天与阴历纪月不相合的矛盾。这是我国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太初历
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历法自古以来指导着我们的春耕秋收。“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年中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
大兴机场的二十四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过,现行的“二十四节气”来自于明末徐光启主持编纂出《崇祯历书》,清初更名为《西洋新法历书》,也称《时宪历》。该历法采用以太阳在黄道上位置为标准来定二十四节气,此历法将360度圆周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每15°为1等份,以春分点为0度起点,但排序上仍把立春列为首位。由于每年有365天,所以24个时间点不会是固定一天,具体日期还要看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比如太阳光直射赤道0°之日为春分,然后北移,直射北回归线之日为夏至,再南移,直射南回归线之日则为冬至。
现行的二十四节气
这种天文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周期变化,所以每个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这也就是二十四节气歌后八句的含义:“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上半年多在公历的6 日、21日,下半年多在公历的8日、23日),前后只差1~2天。
2021年2月
其实二十四节气除了春生、夏荣、秋枯、冬灭的四季轮回之外还有两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是:日作夜息,昼夜交替。
二十四节气看似将四季做出平均分配,但实际上并非每个节气都是相同的,尤其结合日夜的理念。最突出的是:一年之中,有一天的白天最长而夜晚最短;同样也有一天的白天最短而夜晚最长,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夏至和冬至。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地球的运行轨道是椭圆形,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当地球在公转运动的时候,相同的时间走过的路程不一样,离太远的距离也不一样,从而导致接收到的阳光照射不一样。我们也就能感受到每一天的日夜长短的变化。
二分二至图示
第三层意思是:阴阳合历,平闰结合。
我国古代历法自商周以来就是阴阳合历,为了调整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关系,必须设置闰月来调整季节。为了合理置闰必须掌握节气,准确地反映季节的变化。因此,节气与置闰成为我国传统历法的基本要素和重要特点。
PS,回归年与朔望月的关系:地球绕太阳一周为阳历一年即回归年,需时365.25个平太阳日;月球绕地球一周为阴历一个月即朔望月,需时29.53个平太阳日。以十二个朔望月为一年,则一年共有354.36个平太阳日,二者相差11个平太阳日,这样阴历就必须有闰月来调整这个差距。而对于阳历,每4平年会多出一天,即每四年共有一千四百六十一天。为了调整这个差异每4年就有一个闰年(一年有366天)。
真正的地泽二十四阵法反映了农家对四时变化、昼夜交替、平闰轮回的思考和总结,是劳动人民对科学的探索和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是“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并重的民族。
二十四节气虽然经历了时间长河的洗礼、气候环境的变迁、人民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仍然可以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只要恰当的利用好时候、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让二十四节气与时俱进,人民美好的生活便会欣欣向荣,弥久不衰。
七十二候,是汉后文人根据黄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自然界的一些景象编写而成,以五日为一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由于候的时间单位较小(5天为一候),而气候的年际及地区差别很大,故难以广泛运用。“七十二候”分别为:
参考文献
[1] 秦时明月动漫. 君临天下&沧海横流.
[2] 钱诚, 严中伟, 符淙斌. (2011). 1960~2008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 科学通报(35), 3011-3020.
[3] 沈志忠. 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J]. 东南文化, 2001(01):53-56.
[4]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网络.
美编:萸小斤
校对:张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