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皇后,秦始皇为什么不立皇后和太子?
后宫干政与后继非人是皇权的两大威胁,秦始皇一生都在制度创新,他当了皇帝后也在想如何防止后宫干政与后继非人秦始皇皇后。思来想去,秦始皇认为周朝的宗法制是罪魁祸首:如果没有宗法制,那么就没有嫡庶之份,也就没有了母凭子贵与子凭母贵的事情发生了。
不立王后,则无太后,亦无嫡子:无太后,那么就没有后宫干政与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无嫡子则破了嫡长子继承制,这样就可以在诸皇子中选择可靠的人继位。秦王政从大婚之日起,就订下了这个制度:不立后,诸嫔妃皆为帝妻;不立嫡,选择诸王子中的最贤者为君。因此秦始皇与秦二世皆无皇后与太子。
历史的经验告诉嬴政,太后专政是国家大害,不是每位太后都是大秦宣太后。比如嬴政的母亲赵太后就是一个害国祸民的太后,赵姬有摄政的权力,丞相吕不韦的政令都需要赵姬首肯。所以赵姬才能扶持嫪毐成为假父长信侯,嫪毐又学战国四公子豢养了许多的游侠儒生,许多官吏都投靠了嫪毐。
赵姬甚至有废除嬴政王位的权力,这也是嫪毐为什么敢发动兵变的原因所在;如果赵姬没有废王另立新君的权利,嫪毐发动了兵变也没有用的。同一时期的赵国为什么会诛杀李牧呢?原因在于赵国的转胡太后淫荡成性,宦官郭开控制了转胡太后,所以郭开能以赵王的名义宣布李牧叛国而将其诛杀。
即使宣太后贤明,但她也大量任用外戚,秦昭襄王被架空权力长达四十多年,魏冉、白起都被认为是宣太后的娘家人。魏冉是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哥哥,他与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市、高陵君公子悝合称楚国四贵。白起受到魏冉与宣太后的提拔,因此在秦昭襄王心中白起是宣太后的老臣,所以他更加信任新丞相范雎。这为白起后来的死打下了伏笔,如果白起是秦昭襄王一手培养起来的大将,白起不至于老来被迫自尽!
一国之君的贤与不肖对国家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正所谓“王言如丝,其出如轮”。如果魏国的国君是魏无忌,那么恢复魏国霸业指日可待,遗憾的是魏无忌不是国君嫡长子,所以他无法继承君位。反而因为功高震主而受到魏王的猜忌、排挤、打压最终郁郁寡欢,纵情声色而死。
过早立太子容易引发后宫争斗,也容易形成太子势力,诸公子作乱争国君会动摇国本,太子势力太大会威胁皇权。比如魏武侯死后,公子缓与公子罃各引军队混战,最终韩、赵两国引大军来干涉魏国内政,差点导致魏国灭亡。晋献公死后,诸子争位,晋国数十年无法确立霸主地位;齐恒公死后,诸子争位,直接导致齐国的霸业被晋国夺走。
秦始皇嬴政总结前人经验,于是作出了不立后,不立嫡的制度,这个制度秦二世也严格遵守了。当然秦始皇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这次创新是失败的,这直接导致了长公子扶苏没有被确立为太子,给赵高、李期、胡亥发动沙丘之谋了机会。如果长公子扶苏被确认为太子,那么秦国不会二世而亡;扶苏是赢政十多个儿子中才能最出色的一位,又得到蒙氏家族的支持,扶苏当了秦二世,刘邦、项羽之辈是无法改朝换代的。
秦始皇的后宫制度创新虽然失败了,但是后世汉武帝、明太祖二帝明显借鉴了秦始皇的做法。汉武帝为了防止太后干政或者外戚专权,他创立了“子立母死”制度,也就是儿子一旦被确立为太子,那么他的亲生母亲就会被赐死。钩弋夫人赵氏的儿子刘弗陵被确立为太子后,汉武帝就赐死了钩弋夫人,刘弗陵继位后追封母亲钩弋夫人为皇太后。
其后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
北魏武帝拓跋珪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这一制度,不过拓跋珪也因这一制度而死。太子拓跋嗣死了母亲刘氏后,日夜嚎哭,引起了拓跋珪的不满,打算将拓跋嗣废除。太子拓跋嗣逃走后,魏武帝拓跋珪就打算立另一个儿子拓跋绍,并打算杀死拓跋绍的母亲小贺氏,得知消息的拓跋绍连夜引兵攻入皇宫杀死父亲拓跋珪,并迎立太子拓跋嗣继位。
子立母死制度最终被北魏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废除!千年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后宫干政,他下令恢复人殉制度,皇帝死后所有嫔妃殉葬。明朝就没有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但有宦官专权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