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系后台,为什么北洋政府没有成功剿灭国民党?
清朝灭亡后,北洋政府和国民党之间进行了长达十七年的斗争,最终以国民党取胜告终南方系后台。而在这十七年中,双方的斗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辛亥革命至二次革命之前;
第二阶段是二次革命至北伐战争之前;
第三阶段是北伐战争之后到东北易帜。
第一阶段(1911—1913年)辛亥革命之后,各地小团体纷纷独立,需要注意的是,十八省是独立,而不是归顺于南京临时政府。虽然部分由同盟会掌控的省坚持拥护孙中山,但是大多数的省,其实更倾向于北洋政府,就连武昌首义的湖北省也是如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各省在独立的过程中,各地的实力派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利益体系,甚至独立的财政体系。而南京临时政府当时没钱,无法笼络这些地方实权派。(现在也一样,中央没有钱,地方就不服。)
袁世凯继任大总统后,这些省逐个的加入到了北京政府,因为北洋政府稍微富一点。但是袁世凯也只是比孙中山富一点而已,所以北洋政府的控制力也不强。比如当时的东北,袁世凯就鞭长莫及。很多蒙古人因为关内移民侵占了他们的利益,在东北搞了很多蒙古人组织的武装团伙。这些武装团伙,几百人的队伍有几十个,几千人的队伍也有好几个。北洋政府无力压制,只得放任不管。
当时,袁世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付同盟会身上。因为同盟会当时改组为国民党,力图在选举上击败北洋系。后来在宋教仁的努力下还真的成功了,结果宋教仁突然遇刺身亡,搅乱了国民党的执政希望。孙中山莫名其妙的掀起二次革命,给了袁世凯一个镇压的理由。
那么袁世凯之前为什么不镇压呢?因为最早的民国政府是由北洋系、国民党、各地实权派共同组建的。如果袁世凯敢动国民党,必然会让各地实权派联想到唇亡齿寒的道理。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各地联合反对中央,对袁世凯的统治很不利。所以袁世凯要忍,要等国民党一方先犯错,给他一个合理镇压国民党的理由。结果孙中山没有沉住气,差点断送了国民党。
(北洋军太和殿大阅兵)
第二阶段(1913—1926年)二次革命后,国民党被定为乱党,孙中山等人被通缉,当时几乎没有人同情国民党。因此逃到日本后的孙中山,有点病急乱投医了。他先是把国民党改组为中华革命党,然后又亲自拟定入党誓约,规定入党者必须绝对服从他的领导,无论资格多老,都需要重新立誓约,还要按指印。这样一来,国民党就不是一个欧美性质的政党了,更像是一个黑社会组织。因此黄兴等人拒绝加入,搞得国民党的实力进一步被削弱。
袁世凯方面,他在镇压国民党后,其实也没有好哪去。虽然国民党没有了,但是地方实权派仍然阴奉阳违,搞的他很头疼;然后是北洋系内部,以北洋三杰为代表的人,各个都跟他顶着干。搞的最后袁世凯昏头了,居然想出了称帝这个昏招。
虽说袁世凯称帝并不完全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他也有利用称帝实现国家统一的梦想。但是就称帝这件事的本身来说,这是给了反对他的人,一个政治正确的借口!首先是南方军阀反对他,接着是以冯国璋为代表的北洋系也反对他,最后连曹锟和吴佩孚也不敢再力挺袁世凯。堂堂的洪宪皇帝,最后因为称帝而落得一个人心尽失的下场。
以现在马后炮的观点来看,北洋政府唯一存在剿灭国民党的机会,就是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失去了所有根基,基本上已经玩完。如果老袁不称帝,国民党的日子会很难过。
袁世凯死后,国民党并没有翻身。因为当时的北洋政府很强,仅正规军就有二十多万,而且装备齐全,训练水平和后勤都是一流水平。这种战斗力,别说是国民党,就算是地方军阀也不敢相抗衡。但是北洋军也有问题,就是有很严重的黑社会气质,说白了就是帮会性质。导致内部的派系林立,讲究论资排辈。以前袁世凯还在时,还能稍微压制派系,让北洋军有一个总指挥。但是袁世凯死了之后,也就没有人再能约束北洋军了。
比如说护法战争时,段祺瑞坚持要求灭了南方的派系,但是冯国璋不愿意。他俩都是北洋系的大佬,下面的小弟到底听谁的?如果当时按照段祺瑞的意思办了,把南方军阀灭掉。可能国民党又会流落到海外,毕竟当时国民党是依附于南方军阀的。只不过冯国璋为了抵制段祺瑞,暗中给曹锟和吴佩孚指示,让他们不要给皖系出力。导致最后荡平南方军阀的计划被搁置,错过了最佳时机。段祺瑞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选择先跟冯国璋开战,利用各种手段挤垮冯国璋。双方这一战,就是后来直系和皖系内斗的开端。
冯国璋被段祺瑞搞下台之后,段推举当年小站练兵的元老徐世昌继任大总统。徐世昌虽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属于参谋型的人才,对北洋政府这种带有黑社会性质的武装力量玩不转,最后黯然下台,没什么政绩。徐世昌的下台,可以看成是国民党和北洋政府的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北洋政府名义上还是一个政府,在各方面都碾压国民党;在此之后,北洋政府正式分裂,不再是一个统一政府,优势不再像之前那么大了。
比如北洋政府当时就打了三次大内战,若干小内战,打的皖系退出了历史舞台,直系和奉系两败俱伤,连吴佩孚都流浪了几个月,如同丧家犬一般。而国民党则在护法战争之后,慢慢跟南方军阀划清了界限。后来通过苏联人的支持,掌握了自己的军事武装,一举打败了广东军阀陈炯明,独占了广东。后来广西的当家人变成了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两广随之合并,组成了广州国民政府。
由此来看,国民党和北洋政府的实力差距在缩小。北洋已经不是那个北洋了,国民党也不是那个国民党了。然而北洋政府却不以为意,继续内讧,完全不把国民党当回事。
第三阶段(1926—1928年)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中正宣布北伐。北伐军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吴佩孚和孙传芳打崩溃了。之所以会有如此令人发指的战绩,一方面是国民党今非昔比,不再是当年那个只会搞暗杀的炮党;另一方面是当时的奉系和直系根本就没拿国民党当回事,以为北伐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还拿老眼光看人。
比如吴佩孚的军队当时就还在北方跟冯玉祥死磕,北伐军打到湖南时,吴佩孚都不在乎,因为他人定冯玉祥才是大敌;张作霖和孙传芳也持同样的看法,他俩认为吴佩孚应该能搞定北伐军,冯玉祥才是心腹大患。另外他俩想让吴佩孚跟北伐军打一个两败俱伤,所以他们就没有派兵支援吴佩孚,对战争采取观望态度。就是这么说的轻敌,才导致北伐军会如此轻松的击败他们。
再之后,冯玉祥和阎锡山加入国民党,使得国民党和北洋政府的实力发生了根本性倒转。比如二次北伐时,国民党的兵力就高达七八十万之多,奉系不过五十万而已,被一顿爆锤。张作霖被迫出关,遭至炸死。北洋政府也随张作霖的死,被彻底扫进了垃圾桶。
北洋政府失败的原因第一、党建
孙中山,宋教仁的党建改组工作,是把原本松散的同盟会,往有严格规章制度的近代政党上带。而北洋政府,说好听点叫政府,难听点叫节度使联盟,再难听点叫帮会。
那么党建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就跟袁世凯当皇帝的目的是一样的!最早的同盟会是西方式的政党,党员想当就当,组织严密性一般。比如阎锡山就是同盟会元老,但是为了生存,没少干过助纣为虐的事。这种两面三刀的人,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基本不会发生了。因为国民党变成了苏俄式政党,一切党员以孙中山为精神领袖。他不是皇帝,但相当于皇帝。反观北洋系,仍然是过时的老结构,各种土匪恶霸都能混进去,从内向外腐化了全北洋。这就导致北洋如果失败,就如同一栋大厦瞬间坍塌一样,而国民党如老树盘根,怎么吹都不倒。
袁世凯如果能多活几年,看到并了解苏俄式的政党后,估计他就不会称帝了……
第二、内讧
北洋系和国民党的内讧是反的,早期是国民党有内讧,北洋系相对比较团结;后来袁世凯病死,北洋系开始内讧,国民党因为党建的原因开始团结一致。而北洋系不团结,跟段祺瑞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北洋的溃败,段祺瑞个人难辞其咎。
他首先是挤兑袁世凯,关键时刻撂挑子,拒绝给袁世凯台阶下。后又和直系几个老伙计闹不和,引入张勋和张作霖先,帮着张作霖霸占东北。总之就是一步错,步步错,打破了北洋系的整体平衡。这一点也说明,北洋政府没有真正的政治家。在大政方略方面不如国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