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部掌管什么,古代掌管财政的是什么官员?
中国古代专门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称为:户部 户部为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户部掌管什么。 户部起源于先秦,《周庄》记载此职为“地官大司徒”;秦代为“治粟内使”,两汉称“大农令”和“尚书民曹”,三国至唐称“度支”“左民”“右民”等,唐永徽年初因避讳太宗皇帝世民名讳改称“户部”,五代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 户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书事。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依功作,当工官之任。三国魏置左民尚书,掌财政。晋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时有右民尚书。东晋及宋、齐并置左民尚书,梁、陈并置左户尚书,并掌户籍,兼知工官之事。后魏、北齐有度支尚书,亦左民、左户之任。后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称度支部,开皇三年改为民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高宗显庆元年改为度支,龙朔二年改为司元,咸亨元年复为户部。光宅元年改为地官,神龙元年复故。后历代沿称。 唐代户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户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仓部主事三人。龙朔年间曾改户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仓部曰司庾。天宝十一载改金部曰司金,仓部曰司储。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户部总的执掌是管理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财政等事宜,其机构按地区划分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清吏司,并设有八旗俸饷处、现审处、饭银处、捐纳处、内仓等机构,办理八旗俸饷、捐输等事。其部内的行政事务则由南、北档房、司务厅、督摧所、当月处、监印处分别管理。隶于户部的机构还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进行官制改革,将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财政部并入。户部遂废。
古代户部相当于现在什么部门?
吏部:主管全国文职官吏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封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组织部的职能。户部:主管国家户籍、田亩、货币、各种赋税、官员俸禄,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农业部、财政部。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如祭天地、祭祖先等)、科举考试、接待外国来宾,类似于现代的教育部和外交部礼宾司。兵部:主管全国武职官员、练兵、武器、弹站,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刑部:主管国家司法、行政,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工部:主管兴修水利、主要的土木建筑工程,大体相当于现代的水利部和建设部
三省六部制具体是怎样的?
以唐为例来说明:
比如,某重要职务空缺,需要作出紧急任命。
首先,吏部拟定出足够任职条件的两三位后备官员,递給中书省。中书省长官初审后呈給皇帝甚至会签署自己的初步意见。皇帝会对人选进行甄别选择,犹豫不决时甚至会召集三省长官来进行会商,以形成初步决议。
最后,中书省依据皇帝意思草拟诏书,中书令或者中书舍人签名,皇帝批红,送门下省长官审核副署。
如通过审核,则诏书送交尚书省左右仆射,转吏部登记,诏书送达本人。
如门下省认为该候任官员不合适担任此职,则可正式封驳。附带封驳理由的诏书回转至中书省,人选最终如何由皇帝再次决定。如二次人选依旧不能通过审核,则皇帝要么更改候任人选,要么解除门下省长官职务,重选侍中。
理论上,没有门下省侍中副署的诏书是无效的,尚书省不能执行,否则是重罪。
当然,这个流程挡不住皇帝本人。如唐中宗被韦后与安乐公主折腾得没办法,经常私下同意她们的求官。但中书省不愿草诏,门下省也不愿附署,唐中宗只能亲书手诏(用墨笔而非红笔书写),加皇帝私印后不通过任何审核程序直接送給尚书省执行,这被称为“斜封官”,意思是没有通过正规途径,从侧门交付給尚书省办理的非正常晋升。
所以,面对皇帝的亲书手诏,三省六部制也是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