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来历,腊八粥的由来和传说是什么?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来历,为了来年有个好兆头,一碗暖胃的腊八粥不可少!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腊八节的传说关于腊八粥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腊八粥传自印度。相传释迦摩尼还是乔达摩·悉达多时,一日行于水滨,怀六年苦修而未果,身乏力衰,摇摇不支,幸蒙一牧羊女供以乳糜,才转危为安。佛祖由是守摄心神,于水边菩提树下冥思玄想,终得大义,参透苦寂灭道四谛。这一日,正是腊月初八。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古时每逢农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的风俗。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腊八节”的来历是什么?
关于”腊八节”是什么节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说来太早了!
在现有最早考证的夏朝就有记载。
夏朝时,”猎”与”腊”字不分,冬季十二月狩猎,猎物聚集而归,称为”猎祭”。《礼记郊特牲》记载:”合聚万物而索飨也,此日以”猎祭日”,十二月初八是也”。
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清祀”,周代为”大腊”。因为在十二月,故从”猎祭””腊祭””腊日”的叫法逐渐至今天了。
上古时代,腊日这一天就有”祭祀门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仪式,以求来年吉祥。
后来佛教传入我国,佛祖释迦牟尼佛在这一天祭奠神灵,故把这一天定为”佛成道日”之日,也称为”法宝节”。这也是佛教盛大节日之一。
中国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范围太广泛了,除了我们大家都知道的十大国粹以外,民间习俗也是传承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农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至少一个或几个民间习俗节日。例如八月的中秋节,九月的重阳节,十月的祭鬼节,冬至节…
腊八节日,简称腊日。腊是祭名,也代表农历的十二月份。
腊日的规定于腊月初八日是从汉代开始统一定下来了。在以前,腊日的规定是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我们可以看看《说文》有记载。它这和”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数伏”是一样的概念,(但是数伏这个依据算是既定不变了)。
我国现存的《荆楚岁时记》清楚的写到:晋代后,作金刚,击腰鼓,逐病疫。民皆食杂粮粥,定初八曰”腊八粥”。
直到今天,”腊八粥”风俗延续不断。
杜甫曾作诗《腊日》写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又在《咏怀古迹》中有:”岁时伏腊走村翁”的诗句。
腊八粥有什么样的来历跟意义?
今天农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日,也是“腊八节”,许多人可能都曾听过“腊八粥”,但您知道它的由来吗?
相传吃腊八粥的习俗,是从印度传来,释迦牟尼佛在未得道以前,曾独自坐在菩提树下,每天只吃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佛陀成道前所受的苦难,便在12月8日这一天,吃粥来纪念佛陀得道,这种风气在宋朝更加盛行,当时民间有“蜡八日”,每座寺院在这一天都会准备“五味粥”敬拜佛陀,仪式结束后会再分赠给信众,吃了之后,寓意为保佑身体健康。
腊八粥的作法,许多人都会加入自己喜爱的食材,大致上的配料是以干果、豆类煮成,把桂圆、花生、红豆等干果类组成8种获更多的种类,配合红糖、黑糖熬煮成粥,中医则普遍认为这些食材有助于健脾养胃、补气养血!
为什么腊八节要喝腊八粥?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