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对人格产生怎样的作?

2022-02-06 08:46:58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儿童生长和生活的环境,如民族、文化、家庭和父母的抚养方式、学校、同伴、社会变迁和生活事件等因素。遗传因素已在别的章节介绍,本节则介绍讨论社会环境方面的主要因素。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对人格产生怎样的作?插图

一、父母抚养方式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社会环境对人格产生怎样的作?插图1

父母是婴幼儿接触和认识社会的桥梁,父母在抚养子女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提供了生理和物质的需要,还提供了心理的需要。
  同时,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父母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格,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更对儿童产生极大的影响。

早期有Baldwin等人进行了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研究中对父母的行为依不同维度区分,如民主与权威,前者尊重儿童个性,处事客观、讲理,而后者则采取任意和独裁的方式。
  结果发现,在民主方式下发展的儿童比较活泼、外向、好奇心强,富有创造力和建设性,而在权威方式下发展的儿童则较内向、保守、缺乏好奇心和创造性。

Levy对亲子关系的研究表明有些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倾问于过度保护。并且有二种情况的过度保护:一种是过度保护并且纵容,这种类型的母亲是这样想的,“我是他的母亲,我应该尽可能满足他的要求”;另一种是过度保护和支配,这种类型的母亲是这样想的,“他是我的孩子,他必须照我的愿望去做”。
  过度保护的母亲与孩子接触过多,老是将孩子当婴幼儿看待,禁止独立活动。若是过度保护且纵容的话,孩子会变得不服从,过多和过度要求,不能克制自己,支配性强。但若母亲是过度保护而又支配时,孩子会变得被动、顺从,缺乏创造性。

Coopersmith的研究表明,在儿童自尊的形成中,父母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孩子的理解、关心、尊重,恰当的指导与管教可促进自尊的发展,而缺乏理解与关心,放任或者过分严厉,处罚不当则影响自尊的形成,或造成较低的自尊感。

Becke,根据父母的抚养方式特征,将父母划分出温暖与敌视,限制与放纵等不同类别。例如,具有限制行为特征的父母过分保护、权威方式管教,放纵特征则是过度自由。
  具有温暖特征的父母对儿童采取较多接纳、亲切和赞美的态度,而敌视的父母则倾向于批评,不理解,爱用体罚。Becket进一步描述了这些特征如何相互作用,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影响(见表1)。

表1: 父母抚养方式特征的组合所产生的儿童性格特征

抚养方式 温 暖 敌 意

限制 顺从、听话 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依赖,服从、少攻击性 较害羞

有礼貌、整洁 较多自我攻击

缺乏创造力 退缩

放纵 活泼、外向 不顺从

富有创造力、进取 极端攻击

不守规矩

少自我攻击性

独立、友善

Baumrind也对儿童性格与父母抚养方式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根据儿童性格特征将其分出三组:第一组儿童性格发展最好,他们独立、自信、知足、爱探索、自我控制力强、喜欢交往、自我肯定;第二组儿童属中等,也具备上述一些特征,但较为退缩怀疑,不喜欢交往;第三组儿童性格发展较差,他们有较高依赖性,退缩、缺乏自信、不善交往, 自我控制力差。
  对这三组儿童父母的抚养方式评定,发现组间差异明显:第一组儿童的父母对孩子亲切、温和,既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又坚持对儿童的合理要求,采用较多的表扬、鼓励、强化,说理,这类父母的特点是理性控制;第二组儿童的父母对儿童的理解和温暖少了些,家长式的强制作风多了些,要求严格,批评多于表扬,这类父母的特点是专制;第三组儿童的父母对儿童缺乏关心和责任心,放任不管,奖罚不明,这类父母的特点是不负责任。
  

McCord等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与父母抚养方式进行了系统的,长达5年的研究,发现父母对儿童的惩罚,关心与拒绝等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发生起着极大影响(部分研究结果见表2)。

表2: 父母管教方式与儿童攻击行为的关系

管教方式 攻击组人数的百分率 非攻击组人数

母亲常采取惩罚方式 54% 31%

母亲不常采取惩罚方式 46% 69%

父亲常采取惩罚方式 58% 41%

父亲不常采取惩罚方式 42% 59%

父母经常威胁 64% 32%

父母下经常威胁 36% 68%

关心的父母 5% 68%

拒绝的父母 47% 10%

从攻击组与非攻击组的比较看出,攻击组儿童的父母常采取惩罚方式,威胁的拒绝,而非攻击组儿童的父母则不常采取惩罚,较少威胁,较多关心。
  

父母抚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途径是多方面的:①父母行为可以是子女模仿和认同的对象。②父母行为造成一定情境,引发儿童的行为,如挫折导致攻击。③父母对儿童的奖励或惩罚,促成或消退某些行为。

父母抚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影响的范围也是多方面的,除上述方面之外,还有性别角色形成、成就感和道德观念等方面。
  但是,也要看到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多种因素,而是相互作用的。例如,在同样的抚养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儿童也有较大差异,这是为什么?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儿童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父母的影响,他有自己的思想,可以进行选择,并且反过来对父母造成影响,这种相互作

用与双向影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同伴的影响

随着儿童的成长,他的社会交往日益扩大。除父母和家庭成员之外,与儿童交往最多的可能是同伴,包括幼儿园的朋友、学校的同学、邻居的小孩、团体中的成员等。同伴对儿童人格形成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同伴可以是儿童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例如,儿童经常与慷慨大方的同伴交往,经常看到他们这种大方行为和别人对这种行为的赞赏,则儿童也会学习这种大方行为,相处久了,不知不觉之中发展了大方的特征。

同伴可以是儿童行为的强化之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儿童的某些行为受到鼓励或赞赏,则他倾向保持这种行为;若某些行为遭受反对,则这种行为可能消退。
  例如,在某个团体中,利己行为被人看不起,而提倡团结瓦助,则儿童可能发展较多的合作和助人特点。

儿童从同伴那里接受信息感受,别人和社会对他的期望,别人对他的看法,于是进一步认识自己,促进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的发展。如感到自信或自卑,儿童也从同伴那里获得同龄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看法或态度,或对人对事的态度,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些态度和观点将对他的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
  

与同伴相处还为儿童提供了一个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他学会了克制、忍让,学会了与人合作。当然,他还学会了竞争、攻击行为等。

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儿童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少,独立性日益增加。他在团体中参与不同的活动,扮演或学习不同角色,主动的与被动的,领导者或被领导者,这些活动也影响着他的人格发展。
  

同伴关系的影响不仅限于儿童,即使是成人,旁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同事好友对人对事和对人生的看法会影响他的态度,别人的行为和榜样同样可以影响他的行为。例如,同伴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刻苦奋斗精神,会影响他对人生的态度。某人在人生转折关头,与朋友一番交谈,可以使他茅塞顿开,所谓“听君一席活,胜读十年书”,使他明确了人生的意义,改变了他的生活观念,从而整个人的行为也随之改变。
  

三、学校和老师的影响

学校生活是大多数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历程。人们不仅从学校获得文化知识,还获得了社会知识,促进了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

学校是一个小环境,有特定的气氛, 儿童在学校里学习知识、学习遵守纪律、学习与人相处、学习社会规范、学习所处社会文化传统,逐渐形成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 自我概念进一步发展,有自我理想形成。
  儿童常常在学校期间确立奋斗目标,要做什么样的人,并且根据自己设立的目标要求自己。

学校中的同学关系是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志同道合、情趣相近的同学常聚在一起,相互影响,有理想者互相勉励、互相促进;无志者也有他们的天地,如玩耍逗乐、寻求学习之外的刺激,这些无疑都影响将来的人格发展。
  

老师也许是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物,其影响可能对儿童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老师往往是儿童崇敬的对象,学习模仿的榜样,儿童不仅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而且学习怎样为人。他们观察和模仿老师的举止、言行、态度,老师的思想、信念,对事对人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人生观形成。
  老师对儿童行为的赞赏或批评,塑造着儿童的行为特征。

Pippert的研究表明,老师对儿童热情和鼓励的态度,促进了儿童的自信心发展,使儿童敢于面对失败,将来更富于创造性。通常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老师,一种是权威的,另一种是专利的。权威的老师有能力、有威信,但他不滥用权力。
  对儿童进行指导,设立目标,他注意儿童的心理需要,鼓励儿童的求知欲、创造性、自尊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老师促进儿童遵守纪律、自制、主动、有进取心。专制的老师以自我为中心,一切得听他的,批评指责较多。结果儿童感到压抑、被动、缺乏自信、缺少责任感。
  

老师与儿童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对儿童的期望水平也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有一个关于老师期望水平对儿童影响的著名研究,即所谓Pygmalion(皮格马利翁)现象或期待效应研究。Pygmalion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雕塑家,有一天他创造了一个美丽少女的塑像。
  塑像完成后他不禁被启,己的作品迷住了,这个少女塑像太美了。Pygmalion情不自禁地爱上了这个少女,可惜少女是个塑像。但Pygmalion并不放弃,始终爱着这个少女,并期望有一天少女会活过来,成为有生命的、真实的人。他的精神感动了上天的神,于是赋予少女生命,Pygmalion的期望终于成为现实。
  Rosenthal等人对教师的期待效应与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假设教师的期望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业成绩,无论这个学生的能力高低与否。他们首先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学生的智商水平相等。老师并不知道是如何分的组。但他们被告知其中一组学生有很大“发展潜能”,而另外一组则“无所成就”。
  随后的追踪研究表明,被认为是有“发展潜能”的那些学生的学业成绩明显优于被认为是“无所成就”组。显然,教师对有“发展潜能”组学生产生了较高期望影响了这组学生的学业,尽管这组学生实际上与其他学生并无明显不同。老师无形中给予这组学生较多的关注、鼓励,对这些学生的责任心更强,给予更多的训练和指导,与此同时,学生也从老师的鼓励中获得自信,产生学习兴趣,更加努力。
  由此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四、社会文化和社会阶层因素

Krodber指出:“人类心智广大的可塑性,几乎全部为他周围的一切所决定,其中最大的影响力也许来自个人所生存的社会。”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会中的一员。
  人与社会相互影响,因此,人的性格形成与社会文化是分不开的。

不同社会文化都有其特点,有共同认可接受的行为模式或共同反对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意味着同一社会文化中大多数人遵循或具有的某种共同人格特征,即所谓民族特性。例如,一般认为马雅印地安人具有独立、勤劳、诚实等优点,但也有竞争性差、不善于表达情感的特点。
  与之形成对照,亚罗印地安人都是依赖性强,缺乏进取心,掩饰。

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亦对人格产生影响。如爱尔兰社会文化强调人性本恶,因此爱尔兰人有较强的罪恶感。与之相反,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以和为贵,忍让为美德,自以为善人多。
  

社会文化的特征是如何保存和对个人产生影响呢?Linton指出,不同文化影响着子女的教养方式,通过子女教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早期经验,而对后来的人格形成产生影响。例如,人类学家Geertz对印度尼西亚群岛中加瓦岛上的加瓦人调查研究,发现加瓦人有突出的羞耻特征,这与母亲的培养有关,如母亲对儿童说:“在陌生人面前吵闹,你难道不觉得羞耻吗?”“如果没穿衣服在门口被人看见,你会觉得羞耻。
  ”“如果你向人借了钱,却无法还清,你会觉得羞耻。”小孩在父亲出现时,被期待表现出羞耻。因此,羞耻成为加瓦人文化塑成的特有的人格表现。

社会文化或规范影响着父母的思想和行为,父母的思想行为又影响了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婴儿一出生便成为社会的一员,父母便会根据所处社会文化标准要求和衡量儿童的行为,根据行为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标准表示赞同或不赞同,儿童又根据父母的态度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行为。
  正如Meod所指出,我们或多或少、无意识地以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看自己、要求自己,逐渐形成一定的行为特征。

社会阶层由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和职业状况等决定。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共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如低收入阶层,高收入阶层,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在我国还有一个特殊阶层,即个体户阶层。
  不同阶层人群的价值观念、人生观等彼此不同,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要求和教养方式也不尽相同。通常,低收入家庭对子女较为严厉,对孩子的责骂或惩罚较多。贫困也是影响家庭稳定的因素,造成较多的家庭矛盾,家庭气氛紧张,如父母心情不佳,消极情绪向孩子发泄造成孩子的压抑,或者缺少对孩子的关心,缺乏良好管教方式,或者降低对孩子的期望水平,忽视孩子的教育。
  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本身也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若不注意引导,则导致适应不良的人格特征。

相比之下,经济状况较好的家庭比较注意对孩子的管束,要求孩子克制,强调责任感和成就,对孩子的期望水平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看重成败,成就动机高,容易产生焦虑和内疚。
  

当然,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只是某种倾向而已。

五、生活事件和大众传播媒体等因素

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常常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甚至其人格的形成。生活中的变故或生活事件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亲人去世、父母婚变、家庭不和睦、好友关系破裂、学业失败等等。
  Bowbly指出,小孩长期缺乏母亲的照顾,可能对他的性格,甚至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不良影响。父母的离异、家庭矛盾等因素也会在.儿童心灵上蒙上阴影,造成自卑、内向等性格特征。此外,生理的问题,如重大疾患或某些慢性疾病、生理残疾,同样会影响儿童人格的正常发展。
  

大众传播媒体在现代社会非常普及,电影、电视、广播和书刊到处可以看到和听到,这些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对我们的思想、信念乃至行为产生极大影响,这方面最为典型的研究是关于暴力电影电视内容对人们的影响,研究表明,反映暴力的影视内容确实可以引起人们的暴力行为,增加或对暴力行为的认可。
  近年来流行起来的激光影碟中的消极内容,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如追求生活的享受、意志的丧失、道德观念淡薄等。还有年轻一代对明星的崇拜、模仿,也影响他们人格的发展。

当然,传播媒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英雄的形象的宣传和对英雄的学习与模仿,便可促使人格向有利社会、有利他人的方向发展。
  

酒精和药物滥用是近代的一个社会问题,同时也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内容将在别的章节讨论。

上述因素只是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有关的社会环境因素中的一些主要内容,并且,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特别是社会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持续影响人格的发展。
  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复杂的,各因素作用的大小也不尽一致,还有一些别的影响因素,这是需要进一研究的问题。

TAGS: 人格  形成  环境  作用  社会  发展  遗传  描写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