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含义,古人的“字”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一下吧字的含义,古人的名字主要包括了姓、名、字。姓不用说了,是继承家族的,名都是父母取的,而字是古人成年之后,为了行走江湖、交朋友结友,会给自己取的。比如你提到的赵云,就是姓赵名云字子龙。
而“字”的含义多为“名”的意义延伸或诠注。
对朋友、下属或带谦恭态度的称呼对方时,就称对方的字。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字的,一般来说,文人、贵族或至少有点文化的人才会有。
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没有字,因为他当年出身贫寒,也没有文化,朋友都直接叫他刘邦或刘季,而这个“季”并不是他的字,而是因为他在家里排行第三,季就是第三的意思。
又如韩信也没有字。
而张飞给大家的印象好像有点暴燥粗俗,但这只是小说和传说虚构的形象,事实上张飞很有文化,而且是一个书法家。所以他也给自己取了一个字,冀德。我猜想就是既然要飞,就要让自己的翅膀朝着道德的方向去飞。而最后他并没有让我们失望。
古人的名和字分别什么意思?
现在的人,大多数有“名”,无“字”,所以当我们说到“名字”的时候,通常指的仅仅是人的名,或姓名。可是,在古代多数人,尤其是做官的和知识分子既有“名”又有“字”,有些人名、字之外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即个人在社会上所使用的符号。“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所以又称“表字”。《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疏》云:“始生三月而始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又《仪礼·士冠礼》:“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称名,他人则称字也。” 由此可见,名是幼时起的,供长辈呼唤。男子到了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这标志着本人要出仕,进入社会。女子长大后也要离开母家而许嫁,未许嫁的叫“未字”,亦可叫“待字”。十五岁许嫁时,举行笄礼,也要取字,供朋友呼唤
《说文解字》里从字的意思
“从”是《说文解字》的一个术语,表示一个字的意符,比如上面的“从一从兀”,表示一、兀都是元的意符,也就是说“元”字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含义与“一”“兀”有关联,当然这个“元”字的说解释受到当时条件的局限,并不可靠。
《说文解字》在注释会意字的时候采用“从某从某”的格式,表示这个字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含义与构成这个字的几个部件相关。还可以看到一种是“从某某声”,这种就是形声字,“从某”表示意符,“某声”表示声符,这个应该很好懂。
还有一种是“从某从某,某亦声”,这种字称为会意兼形声,比如“娶”的说解就是“从女从取,取亦声”,就是说“取”既与意义有关,又与读音有关。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以小篆为研究对象,同时参照小篆以外的古文、籀文,其中一至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十五卷为叙目,每卷都分上下两篇,实为三十卷。共收字头9353个,重文(古文、异体等)1163个,字头以小篆为准,兼有古文、籀文等异体。
《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全文共分部首540个,从“一”部开始到“亥”部结束,同部字的第一个字就是部首,并用“凡某之属皆从某”标明。
正文部分重点在字形的分析,“说文”以“文”(独体为主);“解字”重点在字义的解释,以“字”(合体为主),小篆是全书的说解对象,通过字形的分析,来肯定字的性质和类型,说明文字义形音三种要素和三者的密切关系,说解次序就是对每个字先说解其意义,次说形体,后说读音,全书以“六书”为书例,统全书文字。
《说文解字》里的“古文”,今依大徐本所注明的重文字数是474个,主要指汉代所发现的孔子壁中书及《春秋左氏传》。就许书所列古文形体来看,与魏石经古文、宋郭忠恕《汗简》所辑传抄古文字形皆近。这种文字也称为“蝌蚪文”,是战国时代通行于齐、鲁、三晋之间的一种古文字书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