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的作者,四大名著诞生的背景是怎么样的?
四大名著四大名著的作者,又称为四大小说,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吴承恩写的《西游记》、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及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四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是汉语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作品。这四部著作历久不衰,其中的故事、场景,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四部著作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不仅仅是因为它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还在于它非凡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围绕两个主要人物的感情纠葛,描写了大观园内外一系列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同时,通过对这些爱情故事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的描绘,牵扯到封建社会政治、法律、宗教、妇女、道德、婚姻等方面的问题,昭示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态,暴露了封建贵族阶级及其统治的腐朽与罪恶,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宣告了这一社会必然走向灭亡。因此说,《红楼梦》生动描写了干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红楼梦》成书于清朝乾隆年间,问世之初,便立即惊动了当时的社会,从饱学的文人秀土到粗通文墨的家庭妇女争相传抄、阅读。乾隆、嘉庆年间,就有人在北京“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郝懿行《晒书堂笔录》)。开始时每部售价十数金,京版《红楼梦》流行江浙后,“翻印日多,低者不及二两”(毛庆臻《一亭考古杂记》),可见出版之多,流行之广。《红楼以它博大精深的思想内容和娴熟精湛的艺术技巧征服了无数读者,不少人对之“爱玩鼓掌”,“读而艳之”,有的甚至为了品评书中人物,“一言不合,遂相粗龋,几经老拳”(邹驶《三借店笔谈》 ),形成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京都竹枝词》)的社会风气。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霜,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生于1724年,卒于1764年。在他短暂的40年人生中,经历了曹家由盛到衰的全过程。13岁以前曹雪芹过着“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生活。13岁以后,曹家急剧衰落,举家由南京迁居北京西郊。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这种大起大落的不平常经历,使曹雪芹目睹了世态炎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因此,在凄凉困苦的晚年,“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过程十分艰苦,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没有完稿,曹雪芹就“泪尽而浙”。
曹雪芹的未完稿题名《石头记》,基本定稿的只有前八十回。现存的一百二十回中的后四十回,一般学者认为是高鹗所续。高鹗,字兰墅,另号“红楼梦外史”,乾隆时的进士,做过内阁侍读,刑科给事中等官。
《红楼梦》的书名,是在1791年,即乾隆五十六年,曹雪芹的八十回《石头记》以手抄本形式流行三十年之后,程伟元、高鸭第一次以活字版排版印刷时出现的。这时的《红楼梦》已是一百二十回。高鹗的续作,虽然有诸多不足,但他依据原书的线索,把宝黛爱情写成悲剧结局,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故事。
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人们无不为作者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而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神魔小说杰出代表的《西游记》亦不例外。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西游记)》”讽刺挪输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说:“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变幻恍惚之事,亦每来解顾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事故。”
《西游记》所描写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在历史上实有其事。唐太宗时,26岁的和尚玄奘,为探求佛法,追根寻源,偷越国境,到天竺求法,历经干难万险,耗时17年,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取回真经657部。翌年,李世民下诏,命玄奘口述取经见闻,由其门徒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其后,玄奘门徒慧玄、彦琮根据其师傅的经历,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书中记述了玄奘取经的过程,并加入了一些宗教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该书为西游故事的流传、演变提供了再创作加工的基础。唐末,出现了有关玄奘取经故事的神奇性笔记小说。
南宋时,《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刊行发表,标志着唐玄奘取经故事由历史故事向文学故事的转变,《诗话》又出现了《西游记》孙悟空的前身-“猴行者”,使虚构的人物代替了历史的真人真事,神魔故事逐渐代替了佛教故事。后来的元代杂剧,也有关于取经故事的作品,如《唐三藏》、《蟠桃会》,还有讲述唐僧出身的《陈光蕊江流和尚》,表现孙悟空被捉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作品,元代剧作家还写下了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只可惜,现在只存断简残篇。
到了明初,西游的故事情节已趋完整,师徒四人,人物结构已成体系。再后来,明初人杨讷的《西游记杂剧》有6本24出,为吴承恩的《西游记》提供了参考的蓝本,其后问世的《西游记平话》更是为《西游记》的出炉,丰富了素材。因此,《西游记》的成书有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融进了长达700百年间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吴承恩就是在总结流传的传记、传说、故事、评话的基础上,重新构思、组织和编写,创作了《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约1504-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人),其祖辈“两世相继为学官,皆不显”,自父亲开始,转而经商。吴承恩生活在-个有深厚文化传统、重知识的家庭里,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博览群书,文才闻名乡里,为他后来创作不朽名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尽管青年时代的吴承恩致力于科举,可他命运不济,几次参加乡试,皆名落孙山,到了不惑之年,才补了个贡生,花甲之年,才当了个小县丞。由于他不善钻营,性格狂傲,做官一年,便弃官而去,归依桑梓,潜心著述。除《西游记》外,吴承恩还写有诗文和志怪小说,后人辑有《射阳先生存稿》4卷。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是一部孩政治、军国大事的史诗性作品,凝聚了民众的聪明和智慧,也溶入了作者罗贯中对元未农起义战争的观察和体验。它自元末明初问世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尊为我国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因此,在《三国演义》中不仅贯穿着儒家积极入世的世界观,而且包含着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战略与策略思想,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人们可以从中学到政治学、外交学、军事学、决策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三国演义》的内容取材于东汉末年的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描写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西晋统一其间近百年的历史故事。它展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发生发展与被镇压的过程,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军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种种错综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及其相互间消长与兴亡的历史过程。与此同时,小说也描写了东汉末年的政治腐朽与黑暗,社会的动乱,以及民生调敞的图景,揭露了统治阶级武装集团镇压农民起义,相互争权夺利,制造战乱,使人民群众修遭涂炭的暴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历史真实。作为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与历史的最太区别在于,它具有一种强烈的审美感情的感染力。全书虽然描写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但在作品的整个形象体系中,刘备和曹操,包括他们所代表的集团,明显占有中心的地位。二者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构成了全书的结构的主线,相比之下,孙吴方面则处于陪衬的地位,而在刘蜀与曹魏两大封建集团的斗争中,《三国演义》的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捆刘反曹”的思想倾向,这显然是作者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融合着长期以来广大民众的心理,表现了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慕,表达了宋元时期民众“人心思汉”、“复兴汉室”的民族感情和愿望。《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从发生到发展壮大再到走向完全失败全过程的小说,又是第一部用白话创作的英雄传奇。《水浒传》成书于明代,同《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小说一样,不是一个人的独立创作,而是作者施耐庵在长期流传的水浒故事基础上,总结民间艺人的创造成果而写成的。《水浒传》既凝聚了施耐庵的心血,也汇集了人民的才能智慧。《水浒传》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的故事。关于宋江,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我国正史、野史记载,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有36位主要骨干,鼎盛时,宋江领导的义军纵横数省,对北宋政权造成一定威胁。最后,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受历史和客观条件地限制,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运动的大起大落,宋江及其主要骨干的悲剧命运,尽管史料记载是片断的、有限的,却为日后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及施耐庵留下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人们可以依据自己的观察体验和自身的社会、审美理想,来塑造心目中的英雄。而且,《水浒传》成书时,正是我国北方女真人和蒙古族先后南下,入侵中原,给中原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广大中原人民纷举义旗,结寨聚众进行反抗的时候,因而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自然便成为人民歌咏传颂的对象。人民希望在宋江等人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寄托自己的希望,鼓舞自己的斗志。
《水浒传》的成书过程,也经历了从民间口头传说到文人艺术创作的阶段。南宋时,有民间艺人编的平话,如《石头孙立》、〈武行者》、《花和尚》、《青面兽》等。这些平话虽为单篇和个人故事,但为以后的长篇提供了素材。
宋末元初,画家龚开根据“街头巷尾”的传说初次完整地记录了宋江等36位英雄的姓名、绰号,并创作了《宋江三十六人》的画像,画家兼文学家龚圣与为画像写了“赞”和“序”,使《水浒传》的人物形象有了雏形。元代的《大宋宣和遗事》保存了有关水浒故事的长篇平话底本,故事情节虽简单粗糙,但是故事框架基本完整,为《水浒传》的最终创作奠定了故事情节基础。同时,在元代,水浒故事从口头、书本上又走上了戏剧舞台,保存至今的曲目有30多个,剧本10余种。在这些戏里,宋江等36英雄已增加至108个,梁山泊成为起义军的大本营,宋江已成为头领,“替天行道”成为起义军的行动纲领。施耐庵正是在这些大量的传说、平话、戏曲等文学作品基础之上,进行了艺术加工,创作了不朽名著《水浒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