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和镇的区别,行政级别中,乡、镇哪个比较大?
在行政划分上,级别是相同的.
但乡和镇也是有区别的:
简单地说,乡是农村乡和镇的区别,镇是城市
乡的居民以农村户口为绝大多数,意即是农民为主;镇的居民以非农户口(商品粮)为大多数,意即是以市民为主。因此,在行政级别上一样(同一行政区划内基本一致,要么都是正科级要么都是正处级),但是在人大代表数量上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县,和一个非农户口占大多数的区(或县级市),他们的人口总数即便一样,行政级别乃至地域范围都一致,但他们的人大代表数量就可能相差很大,往上级(省级)人大选举的代表名额也不一样。
镇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区域,也是一个综合的经济单元。乡、镇虽然都是我国农村的现行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单位,但镇除了有乡的基本特征外,它更是一个经济区域内工商业的中心,商品生产的集散地和
商品交换的场所,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
我国镇建制标准前后经历过好几次变动。1955年公布的第一个标准,基本上规定县级或者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 2 000以上、居民50%以上为非农业人口的居民区可以设置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标准从宽。当时还把常住人口不足2 000,但在1000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的地区以及休疗养人数超过当地常住人口 50%的疗养区列为城镇型居民区。
1963年国务院对上述标准作了较大修改。设镇的下限标准提高到聚居人口 3 000以上,非农业人口 70%以上或聚居人口 2 500—3 000,非农业人口 85%以上。设市的基本标准虽然没有变,但基于几年大跃进期间城镇人口增加过猛,市镇建制增加过多,城市郊区偏大的倾向,对设市标准从严掌握。经逐个审查,撤销了一批市建制,并且缩小了城市郊区范围,规定城市人口中农业人口所占比重一般不应超过20%。
现行的设镇标准是1984年正式颁布的。这一年撤销人民公社,恢复乡作为县以下的乡村基层行政单位。规定20 000人以下的乡,假如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 000人的,可以撤乡建镇;总人口在20 000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 10%以上的,也可以撤乡建镇。县政府所在地均应设镇的建制。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工矿区、小港口、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等地,非农业人口虽不足2 000,如确有必要,也可设镇。
1986年设市标准也作了较大调整,规定非农业人口 6万人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2亿元以上,已成为该地经济中心的镇,可以设置市的建制。虽不足此标准,但确有必要的地方,也可设市。总人口50万以下的县,县人民政府驻地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 10万以上,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不超过40%,年国民生产总值3亿元以上;或者总人口 50万以上的县,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12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4亿元以上,可以撤县设市。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以上,市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以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的设市标准又作了调整,调整的要点是采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
由于市镇标准变化较多,各次变动不能衔接,使得标准日趋复杂化,特别是引入了产值指标和在地域上整县设市、整乡设镇,使中国的城乡划分同其他国家明显不同
事业单位县级和乡镇级有区别吗?
事业单位也是分层级管理,部委、省直、市直、县区、乡镇五级事业单位各不相同。拿县区级的事业单位和乡镇级的事业单位来讲,虽然同属县区组织、人社、编制部门统一管理,也可以在县区事业单位和乡镇事业单位之间自由转任,但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
1、级别不同。县区事业单位一般是正科级,有的是副科级,但股级极少。而乡镇事业单位以副科级、股级为主,正科级极少。这是由其管理机构确定,县区事业单位归党委政府或者县直党政机关管理,其级别不得超过其主管部门,因而级别一般不得超过正科级。而乡镇事业单位,要么归乡镇党委政府管理,要么是县区党政机关派出机构,级别就更低了。
2、隶属关系不同。县区事业单位,分为党委直属事业单位,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党政机关下属事业单位。乡镇事业单位同样隶属乡镇党委政府管理,接受县区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事业单位将以乡镇管理为主。
3、编制层级不同。县区事业单位和乡镇事业单位一样,都使用事业编制,但其事业编制层级不同。乡镇事业单位不能使用县区事业编制,县区事业单位也不能使用乡镇事业编制,之间存在层级差异,不能调剂使用。
除此而外,县区事业单位和乡镇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工资、经费等管理方面,基本都是一致的。其管理的部门和管理模式,都是相同的。两者之间也可以自由转任,乡镇事业人员调任或者晋升县区事业单位,或者县区事业人员调任、晋升乡镇事业单位,都是没有任何障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