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席书在大礼议中有什么历史作用?
作者大礼议: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
嘉靖皇帝
正德十六年(1521),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他没有子嗣,因此内阁大臣和皇太后张氏商议后主张由孝宗皇帝的弟弟兴献王的儿子继承大统,因为他与明武宗的关系最近。朱厚照驾崩的当天,张太后就颁下懿旨,确认兴献王朱厚熜为皇位的继承人。朱厚熜在继位之初,励精图治,使得朝政为之一新,但是不久就爆发了大礼仪之争。嘉靖皇帝朱厚熜在继位之后,一直想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帝,但是他的父亲生前只是一位藩王,并且朱厚熜是作为其大伯孝宗皇帝的继承人才能坐上皇位的,因此朱厚熜的想法招来了很多大臣的反对,特别是首辅杨廷和的反对。不过也有一些大臣为了迎合皇帝的想法,为朱厚熜能够追封自己的生父找来了很多理论依据,比如说新科进士张璁。支持皇帝的奏折,每次都被内阁驳回,而支持内阁的奏折又被皇帝驳回,因此朝廷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席书
席书也是因为评议大礼,并且站在了皇帝一边,从而受到了嘉靖皇帝的礼遇,先是担任太子太保之职,后来又进升为少保。 席书认为,《礼经》上记载的士大夫的礼仪,不能以此来议论皇帝,并且父子之间,叔侄之间的关系乃是天地伦常,不能随意改变。因此,应该称伯父为皇伯考,称父亲为皇考,称兄长为皇兄。席书的奏折一呈上,皇帝就昭告天下,追封自己的父亲为皇帝,尊生母章圣太后为“圣母”。 席书去世后,嘉靖皇帝有感于他在大礼仪之中的功劳,赐赠太傅衔,谥号“文襄”。
杨廷和
参考文献:
1. 《明实录》
2. 张廷玉:《明史》
3. 俞荣根著:《礼法传统与现代法治 》
明朝大礼仪之争究竟是怎么回事?
首先,不是“大礼仪”而是“大礼议”。就是议论“大礼”的意思(大为皇家之意,就是说对皇家礼仪的争论)。是正德十六年到嘉靖三年,嘉靖皇帝朱厚熜与群臣关于皇统问题、其生父兴献王地位等问题的长达三年的交锋。经此事件,嘉靖皇帝彻底树立了自己的权威,而明朝士人阶层的道德观念也开始崩溃瓦解。
(明武宗朱厚照)
事情的起因是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去世,由于没有皇子,而朱厚照本身也是孝宗弘治帝朱祐樘的独子,所以既没有儿子也没有弟弟可以继承皇位。于是首辅大臣杨廷和等人选择了兴献王朱祐杬(孝宗朱祐樘之弟)的长子朱厚熜继承皇位,是为嘉靖皇帝。
(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
首先在继位之时,嘉靖坚决不肯接受大臣们拟定的继位诏书中“入奉宗祧”一句,坚持认为自己是“继统不继嗣”。只是来做皇帝而不是给弘治皇帝做儿子的。最后勉强妥协。
随后继位不久,嘉靖就下旨迎奉生母蒋氏入京,并要礼部议定生父兴献王的主祀和封号。礼部尚书毛澄拟定按照汉成帝以定陶王刘欣为皇太子和宋仁宗立濮安王第十三子赵曙为皇太子的典故,认为嘉靖皇帝以小宗入继大宗,应当尊孝宗为皇考(皇父),改称兴献王为“皇叔父兴献大王”,妃为“皇叔母兴献王妃”,祭祀生父生母时自称“侄皇帝”。嘉靖坚决不同意,对这份奏章留中不发。
(张璁)
事情的转折是新科进士张璁,上表支持嘉靖皇帝,尊奉父母是人之常情,伦理不悖人情。并表示汉成帝和宋仁宗都已经事先把继位之君收养在宫中,已经事先过继,而孝宗并没有收养过嘉靖皇帝。所以嘉靖仍应该以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设庙祭奠。获得了几个大臣的支持,但毕竟人微言轻,无力撼动,被杨廷和封还。嘉靖要尊生父生母为皇帝皇后的意见被杨廷和驳回。但在以皇太后之礼迎接母亲蒋氏的问题上坚决不退步,以辞位为要挟逼迫杨廷和等人让步。而蒋氏也配合在通州表示兴献王封号问题不解决,自己坚决不进北京城。在母子配合下,杨廷和无奈让步,以太后张氏(孝宗弘治张皇后)的名义,称兴献王为兴献帝、蒋氏为兴献后。但没有“皇”字,换得蒋氏顺利入京。
(被嘉靖尊为皇考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
此后嘉靖屡次提出给父母封号加“皇”字,都被杨廷和驳回。但随着嘉靖地位越发稳固,多有大臣开始见风使舵,纷纷以各种理由弹劾杨廷和。嘉靖假意多次挽留,终于在多次之后“恩准”杨退休。在杨廷和离开之后,兴献帝夫妇成功加上“皇”字。先前被贬南京的张璁联合一干同道再次上疏,请求称孝宗为皇伯考,武宗为皇兄,兴献帝为皇考,同列太庙,尊蒋氏为圣母。虽然最终还是被群臣驳回,但已让嘉靖有了信心。嘉靖又先后罢免了反腐他的首辅蒋冕和吏部尚书汪俊,启用张璁、桂萼等少数支持他的大臣。矛盾白热化。
众多大臣指责张璁等人为奸佞,不仅上本攻击,还拳脚相加,吓得张桂等人躲起来。嘉靖又多几个攻击张桂等人的大臣治罪。张璁等再次上疏去除兴献皇帝尊号中的“本生”二字,意思嘉靖无论血缘还是法统上都是兴献帝的儿子而非孝宗的儿子。最终引发大决战。群臣反对奏章雪片一般递上,都被嘉靖留中不发。坚决去掉“本生”二字,最终引发左顺门惨案。
(左顺门案大臣被施廷杖)
在嘉靖三年七月,以杨廷和的儿子杨慎为首,二百余名大臣跪在左顺门口痛哭抗议。嘉靖在下旨斥退未果的情况下,命锦衣卫将众臣纷纷逮捕入诏狱,降职罢官,一百八十余人被施以廷杖,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惯例,十七人被打死。八人充军。事后,嘉靖下旨:“称孝宗敬皇帝曰‘皇伯考’,昭圣皇太后(张氏)曰‘皇伯母’;恭穆献皇帝曰‘皇考’,章圣皇太后(蒋氏)曰‘圣母’。”大臣再不敢提出异议。
大礼议事件,让原本正直的士大夫饱受羞辱,正直之风日丧,张璁等阿谀之人平步青云,明朝文人的道德根基垮塌。嘉靖皇帝也从中获得了手握大权的快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张璁、夏言、严嵩、徐阶等一个个首辅被玩弄于股掌之上。我个人认为,此事开创了明朝最坏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