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父亲,少年苏轼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教育?
苏轼我们都知道四川眉山人是古代的文化巨人苏轼的父亲,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是样样拿手,造诣深厚。
那么苏轼的这种奇才,全才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呢?
自古英才出少年,当然他这种全才也不是生来就有的,同他小时候的刻苦学习,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苏轼从小就聪明,自身条件就好,这个没办法。
苏轼小时候在眉山上学,就和我们现在上小学差不多。在那个时代考科举是要考作诗的。
一天老师上课就做了个示范作了首诗叫《鹭鸶诗》鹭鸶又是水鸟,诗的前两句是这样的。
“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冬天下雪的时候鹭鸶从水中飞起来,打鱼的人看到了受了惊吓。“雪片逐风斜”漫天大雪,雪片随着风走。
苏轼却举手说:老师的诗写的不错,但是我觉的这个雪片随风飘走,没有归宿不是很好,要改他一改。
老师说:你想怎么改?
苏轼就说:“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
“ 蒹葭”是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就是芦苇。
意思就是说“雪片落蒹葭”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地落在那一望无际的芦苇上,芦苇在风中摇曳,雪片也在风中飘撒,彼此呼应岂不更好。
老师说:好,改的不错。
苏轼当时还很小啊,但是他显露出的那种诗才和对事物描写能力的敏锐程度,已经很高了。这就是天赋英才,人从小就聪明,没办法。
苏轼从小的生活环境也是很好的,“雅趣并存”,既非常的雅致,同时又很有趣。
苏轼小时候和他弟弟苏辙一起玩,就在地下挖土,挖东西玩。就挖出一个石头,这个石头很独特。
他们就拿给父亲苏洵看,苏洵说“此乃天砚也”。
意思就是说这是上天所赐的天生的一块好砚,是有砚之德的。
看看人家父亲的教育,小时候玩石头都能玩出道德来,父亲苏洵的教导有方。
而且苏轼小时候和小朋友们玩的游戏也是比较高雅的。
有一天晚上的时候,跟这个院子里其他几个小朋友坐在一块瞎聊天,聊了一会儿啊,大家就玩这个对句。其中一个甲说:“夜松偃仰如醉”,什么意思,晚上的时候,你看这个松树看上去好像是一个人喝醉酒了一样。说的好,第二位小朋友乙怎么说呢?“夏雨凄凉如秋”,夏天的时候下一场雨,天气凉了,秋天到了,这也挺好。第三个是苏轼,苏轼说什么呢?“有客高吟拥鼻”,来了人,这么好的景致,这么好的松树,这么好的夜晚,仰起脸来大声地吟诵着诗,这也好。最后“小苏”出场了,小苏比他们都小。当时就吟诗一句,“无人共吃馒头”。
当时苏轼还是十来岁的孩子,与小伙伴们在一块对句,这个看上去像是在玩游戏,其实可以算作一种高雅的游戏。
从小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熏陶,在玩中学到道德,学到知识,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有很大不同的。
历史上的高俅和苏轼有什么关系?
高俅本来是苏轼的书童,后来被苏轼送给了当时的驸马王诜,于是高俅开始飞黄腾达,成为当时的禁军统领。并且和《水浒传》中把高俅描写成奸臣不同,高俅在北宋官场的口碑一直不错,并且知恩图报,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没有人搭理他的时候。苏轼后人进京全部由高俅打点接风,可谓知恩图报。
但问题又来了,本身只是苏轼的书童,为什么高俅最后这么牛逼呢?
根据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记载: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
也就是说高俅本来是苏轼的小吏,也就相当于秘书吧。后来苏轼因为要调任到中山府,就把高俅推荐给了宰相曾布,不过曾布没有答应,于是苏轼又把高俅送给了驸马爷王诜。也正是因为王诜是宋英宗第二个女儿蜀国公主的老公这层关系,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就常常跑到驸马府玩,这么一来回自然就认识了高俅。身为苏轼的前秘书,高俅的文笔诗词自不在话下,于是逐渐和文艺青年赵佶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后来随着赵佶登基为宋徽宗,高俅先是被派到军部锻炼,后来又回朝成为禁军统领,深得赵佶的信任。
所以说,这问题就是如果当初不是苏轼,肯定没有高俅的后来。当然如果没有苏轼,高俅也不会成为一代奸臣了,被骂千年了。所以高俅到底要不要感谢苏轼呢?还真是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