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从不问,世间是否真有大智慧的人存在?
有智慧的人是存在的,有大智慧的人未必胁从不问。其实人类文明中大部分的智慧都来自于人民群众。我们所知道的大英雄,大豪杰,很大程度上都是集中总结了人民群众的智慧,所以他们就成了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他们本身具备了多大的智慧。
从1921年到1976年,在指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为什么毛主席的主张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因为他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深入群众,第二是结合实践。
毛主席非常重视深入群众,他在回忆早年在湖南开展农民运动调查,写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经验时说:“开调查会,是最简单易行又最忠实可靠的方法,我用这个方法得了很大的益处,这是比较什么大学还要高明的学校。”
毛主席学习的对象也是五花八门,他认为,社会上的每一类人都有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见解,能够提供自己所需要的智慧,所以他又说:
我在湖南五县调查和井冈山两县调查,找的是各县中级负责干部;寻乌调查找的是一部分中级干部,一部分下级干部,一个穷秀才,一个破产了的商会会长,一个在知县衙门管钱粮的已经失了业的小官吏。他们都给了我很多闻所未闻的知识……这些干部、农民、秀才、狱吏、商人和钱粮师爷,就是我的可敬爱的先生。
而且,毛主席总是抱着一种诚恳谦虚的态度向“先生”们求教的,否则人们是不愿意把知识教给高高在上的“学究”的:
我给他们当学生是必须恭谨勤劳和采取同志态度的,否则他们就不理我,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毛主席主张一切理论都要结合实际,他批评教条主义迷信“本本”,墨守成规时指出,不肯到群众中去做实际调查的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在武装斗争年代,毛主席反对空降的领导人关于贸然夺取大城市的策略,因为大城市的反动力量十分强大,这是中国的国情决定的,相对的,他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策略,把反动派力量薄弱的农村作为革命的根据地和兵员供应地,这一策略无疑取得了重大成功。
然而,任何超越国情,罔顾实际情况的做法最终都要失败,任何超越时代局限的智慧都成了空想。这也是为什么“超英赶美”的雄心万丈没有成功,反而还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60年代早期毛主席自己就在反思经济政策时检讨说:
管经济很不容易。我们早先不会搞。少不要紧,但搞得太急了,会吃亏的。能办的就办,办不到的就在人民面前,在干部面前讲老实话,说实在办不到,将来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