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干什么的时候女生需要戴耳环呢?
干支最原始的作用是什么?
干支是怎么来的?有的观点认为耳环最原始的作用是,“干支”最初的取义是树木的“干”和“枝”,而干支周期则反映了古人对太阳和月亮运行周期的一种记录。
干支的历史超级悠久,其创制或许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少,在夏商两代帝王世系中,已经有不少人用干支来起名号了,像:孔甲、祖乙、武丁、盘庚……等等。
干支是做什么的?就是用来记录时间的!
考古发现也证实,至少在商代,已经在用完整的六十甲子来纪日了。那一片片刻画着干支的甲骨,会不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件台历?也说不定哦……
这就引发了一个现象,东西方文化的诸多不同,比如时间观。西方人的时间观念是线性的,而东方人的时间观念是循环的。在西方的观念中,上帝创世是时间的开始,然后时间就一根筋,一条线,头也不回的向前流逝,一直到末日审判,该上天堂的上天堂、该下地狱的下地狱,一切也就结束了。然后呢?也就没有然后了。按照这个逻辑,青年肯定胜过老年,今天必然比古代进步。
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认为,宇宙如环无端,时间循环往复,世界是按一定周期变化的。
如果问洋人,创世以前、审判之后是什么?那恐怕“只有上帝知道”。但如果按照北宋邵雍先生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运转周期是129600年,称为一“元”,这是一轮从诞生到毁灭的大循环,其下还可以再分若干小循环,比如10800年为一“会”,360年为一“运”,30年为一“世”……大环套小环,周而复始,永不停歇。如果按照这个逻辑,那么青年未必胜得过老年,今天也未必就比古代进步。
当然,如果按照老邵这套理论,历史总是会重复的出现,生活中也总会经历到相类似的事件,所以就可以根据已知的历史,预测未知的将来啊!——这当然可以,不仅仅是人事,甚至还有天时、地理、国运……莫不如此!
此是后话不表,单说干支纪年说回干支纪年,就集中体现了中华文明往复循环的时间观。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前四个恐怕在小学生作业本上出现的最多。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十二属相一一对应。这样天干和地支两两搭配,以甲子为首、癸亥收尾,一共是六十对组合,循环不息。一个循环是“六十花甲子”,所以古人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当然,理论上来说,十天干、十二地支,应该120种组合吧?为啥只有“六十花甲”?
且看:因为根据干支组合的规律,排序在单数位的干支为阳干支,如甲、丙、戊,子、寅、辰;排序在偶数位的干支为阴干支,如乙、丁、己,未、酉、亥,阳干支只能搭配阳干支,阴干支只能搭配阴干支,所以理论上是一百二,实际只有六十。
这就好比我们爬楼梯,假设先迈的是左脚,那么无论爬到哪儿,左脚总是踩在奇数级的台阶上,右脚总是踩在偶数级的台阶上,肯定不会串位。
所以,如下图所示,阳干支只会碰阳干支,阴干支只会碰阴干支,所以只能有甲子、乙丑、丙寅……绝不会出现甲丑、乙午、丙亥之类的组合。
在干支纪法体系中,以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月份,以二十四节气来对月份进行划分。新年自立春起算,首月为寅月(注意不是子月),每两个节气切换一个月份,如下表所示。
当然,表里面还有个问题,就是交节日的归属,比如惊蛰日到底算寅月还是卯月,立秋日到底算未月还是申月等等,这个就要查老黄历了,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具体交节时刻来区分。当天交节时刻之前、算是上一个月,交节之后、就是下一个月了。
日期的计算也按照干支循环标注。每一日又分成十二个时辰,也是用干支来表示,每一个时辰固定对应一个地支。新的一天自子时也就是夜里23:00起算,如下表所示。
就这样,从公元前2697年,传说中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开始,年份六十一循环、月份五年一循环、日期六十天一循环、时辰五日一循环,大环套小环,构成了一个无限循环的纪时系统。
举个例子,2015年是2月4日立春,则前一天为甲午年丁丑月,当日,在过了交节时刻后,即为乙未年戊寅月。国人论属相、八字算命、六爻测卦等,皆以此纪年。这种算法,体现了时空轮转、沧桑往复的宇宙终极规律,实在高明至极!
好了,现在可以给央视春晚挑刺了。首先,我们平时论属相,其实属相的交替来源于干支纪年,其实质是地支的交替,和传统的阴历并无直接关系。
比如西元2015年,立春日在2月4日,之后甲午年就变成了乙未年,那么“午马”也就让位给了“未羊”,到当年的除夕夜(2月18日),其实已经进入羊年十几天了。其次,按照中国传统纪法,日期交替从子时开始,即使在春晚上倒计时欢庆正月初一,那掐表也应该是在23:00。虽说“约定俗成”,但是我们的民俗传统如此深厚悠久,今人想要改造出“新约”,可不要太颠覆啊!
各位小伙伴,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关注并指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