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弟子规,三字经和弟子规的区别在哪?
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三字经弟子规:
《三字经》是道理,是思想。道理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我们可以把《三字经》看作是儒家思想的提要、梗概。
《弟子规》是规则,是条文。规则是具体的,形而下的。我们可以把《弟子规》看作是特定历史时期(封建社会),依据儒家思想,制定的社会礼仪规范。
那么,为什么市面上,现在流传比较多的是《弟子规》呢?
因为,两者的根本区别,造成了两者价值区别。相对于《三字经》的思想,《弟子规》的条文更容易转换成操作性强、门槛低的礼仪教学,更具备商业价值。
那就来简单谈谈,《三字经》和《弟子规》各自价值所在。
《三字经》因其思想性,具备高度的文化教育价值。
如果小编是一个商业国学馆老板,教学课程肯定不会选《三字经》。
为什么?
因为《三字经》是思想性的东西。首先,思想性的东西太抽象,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家更想学的是技能、成功秘诀之类的,儒家思想是什么?能吃吗?其次,教学要求高,难以培养商业师资。
来看看《三字经》教起来有多麻烦……
比如说《三字经》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就这6个字,起码得花2节课的时间,去解释清楚,儒家性善论和性恶论,到底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人之初,性本善”采用的是孟子的“性善论”。但孟子的“性善论”,常常会被误会为“人生下来是完全善良的”。事实上,孟子认为,人的天性既有善良,也有欲望,是一种善欲交织的状态。(关于这点,小编在别的提问里有详细回答过,感兴趣的可以翻一下。)
以上,《三字经》的教学老师,必须对儒家思想有相当的功底。除了能引经据典外,还得讲讲历史背景,讲讲历史人物,然后,还得根据教学对象,结合当代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等等……
因此,《三字经》不是一个可以商业化的教学,是一个必须由文化和教育两大领域,共同去推进的文化教育工程。
那么,这个文化教育工程值得推进么?小编个人认为是非常值得推进的,属于五星推荐级别。但是,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去重新注疏、解释、编写教案。
再来看《弟子规》。
《弟子规》是封建时代,基于亲缘社会产生的社会礼仪规范,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是的,在小编眼里,《弟子规》最大的价值是作为一种历史文献而存在,那么为什么《弟子规》会演变为一种商业教学呢?原因如下:
1.可快速培养师资。《弟子规》是可践行的条文,注重的是仪式感。师资培养方面,并不需要教学者深入学习儒家文化,能朗读解释生僻字,能示范礼仪就够了。从教学助理到独立讲课,可能只需要三个月的培训时间。
2.卖点明晰。国学情怀、可迅速培养起儒家范儿等等。学个似是而非的花架子,让小朋友能向家长交待,让大朋友可以出去吹牛。
3.课程易编排,好定价。《弟子规》共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其中开头的总叙可以拿来当免费公开课。剩余六个部分,每个部分可以安排2~3节课去讲,再穿插礼仪,每周上2节课,完全可以在3个月内(1季度)完成教学任务。
对此,小编显然是不赞同《弟子规》推广。
为什么?
因为《弟子规》的礼仪规范,只适合宗族制的亲缘社会。
所谓宗族制,也就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大家族聚居社会。
拿我们现代话来说,你可以想象,你所有父亲这边的亲戚,血缘关系不论远近,都和你住在一个街区。一出门,到处都是和你沾亲带故的人。而你的工作,通常在居住地附近,所谓活少离家近,但钱就未必多了。要外出远行了,首选也是投奔远亲。
这就是亲缘社会,特点是封闭,稳定,人际交往极度依赖亲缘关系。
在《弟子规》中,把亲缘关系分为三类。
第一类“亲”,既父母、祖父母。推广开去,也包括非血缘,但是有养育之恩的“亲”。
第二类“长”,兄长、亲戚长辈、老师、推广开去,人际关系中年纪较长的前辈。
第三类“自己”,谨、信、泛爱众三篇都是在讲自身修养,自我约束。其中包含了与朋友,与亲缘以外的人交往规范。
以上,儒家虽然是讲五常(仁义礼智信),但长期以来的主旋律却是仁义,就是因为,亲缘关系占了重头。对于这些亲缘关系,人在心理上会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仁)。但仁爱过度也不是好事,也得讲分寸和道理(义)。
而现代社会,封闭的环境早已被打破。每个人的人际交往,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亲缘关系,比如同事、朋友。甚至要和许多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出门办事,拜访客户等。这个社会已经从封闭的亲缘社会,转换成了开放的公众社会。
对此,我们更需要一种公众秩序,来保障这些流动性较大的社交关系。花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建立大量非血缘的亲近关系是不现实的,我们更需要建立的是信任。
所以,站在时代角度,儒家应该呼唤的是“信义”。毕竟,大家最常吐槽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了吗?”
当然小编强调“信义”,并不是说仁、智、礼就不需要了,只是比起信义,仁、智、礼相对处于一个次要地位,虽然次要,但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