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2022-05-18 20:38:55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姜维一计害三贤,讲的是姜维,邓艾和钟会姜维一计害三贤。姜维本是魏将,后来归顺蜀汉,听诸葛亮调遣,是蜀汉后期的一个名将,一生致力于诸葛亮的遗志,要收复中原,所以才有他后来的九伐中原。只不过蜀国国贫民乏,

姜维一计害三贤,讲的是姜维,邓艾和钟会姜维一计害三贤。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姜维本是魏将,后来归顺蜀汉,听诸葛亮调遣,是蜀汉后期的一个名将,一生致力于诸葛亮的遗志,要收复中原,所以才有他后来的九伐中原。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只不过蜀国国贫民乏,经过姜维的连年征战,国力已经严重枯竭,同时姜维只是一个将军,政事和政治方面欠缺,朝中又有宦官专权,最终是虽九伐中原,却还是功亏一篑。

后姜维和宦官有恶,自己是蜀汉军队的代表人物,若因为宦官而让军队有失,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姜维就退守剑阁。

最后魏将邓艾偷渡阴平,一直到蜀都,姜维远水救不得近火,后主刘禅最终投降于魏。

可是姜维不甘心,所以决定假投降,希望能使蜀汉复国,然而姜维并不是向邓艾投降,而是想钟会投降。

邓艾和钟会都是魏国后期的名将。姜维投降钟会,挑唆邓艾和钟会的关系,最终钟会把邓艾杀了。

然后姜维又劝钟会自立,学刘备,退守西蜀,又是一个三分天下鼎足之势。

可是姜维和钟会的计划泄露了出去。最终姜维和钟会也被杀死。

就这样三国后期的三个名将姜维,邓艾,钟会就死了,这就是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历史上诸葛亮和司马懿谁厉害啊?

先不说诸葛亮具体做了什么,先看看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看法: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1,天下奇才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此句出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宣王即司马宣王,即司马懿。这是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之后,得出的结果。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2,死诸葛生走活仲达

姜维一计害三贤,如何理解姜维的一计害三贤?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死后,姜维打着诸葛亮的旗号出战。司马懿本以为孔明死了,就肆无忌惮,结果一看孔明的旗号,吓得连忙撤军。

此事在三国志本传中没有,在裴松之注三国中引用《汉晋春秋》有此事:

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

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

裴松之的注本在史学界认为是最好的注本,不要史学界是现在那些人,从裴松之之后,千百年来,各朝各代,民国大师等,基本都是如此看法。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1,七擒孟获

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此事在习凿齿《汉晋春秋》有记载,被裴松之放在了三国志注解中。千百年来,史学界一直认为《汉晋春秋》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是可信的。

2,空城计

此事出在西晋人郭冲五事中,被裴松之引入三国志注解中。郭冲距离诸葛亮时间近,但事情过于跨装,真假不好判断,因此裴松之在书中对此事做存疑态度。

晋宣帝率二十万众拒亮……令大开四城门,埽地卻洒。宣帝常谓亮持重,而猥见势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军北趣山……

郭冲的所述事实虽然存疑,但并非空穴来风,司马懿与孔明之高下,可见端倪。

3,奇谋为短?

曹魏傅幹认为:

“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

西晋傅玄说:

“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

“御军有法”正是与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治戎为长”相合,带兵能力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所谓奇谋,应与正谋相对。在战争中,拼得更多的是兵力,军心,士气,后勤,综合国力。抗日战争中,有几次奇谋?还是凭奇谋可以扭转战争局势?把奇谋看做军事才能唯一标准,未免偏颇。

强不压弱,反被压

当时司马懿背后是一个拥有数州之地的魏国,当时经济中心在北方,黄河也没有这么多泥沙。河套平原,西安洛阳,经济发达,产粮众多。加上魏国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兵丁补充及时。

反观蜀国,连年战争,人才稀少,人力不足,孔明因此谨慎小心,不敢随意用兵。以一州之地,补给困难,后续不足。如此不利形势,反打司马懿,司马懿坚守城池不敢出。强不能压弱,一弱也;强被弱压,二弱也。

反观司马懿,一时之人杰,公孙渊、孟达,无一不是手到擒来。而面对孔明,却忍辱负重,坚守不出。以司马懿之强,何不一招必杀,打残蜀国,灭敌威风,使其再不敢有侵略之心?更何况,如果斩敌众多,可消耗对方国力,给孔明以压力,为什么他不这么做?不要说什么策略,最好的策略就是进攻,不然一味忍辱防守,只会增加敌人的气焰,让敌人断不了入侵之心?为什么抗日战争打游击战,不打正面战争。游击战,名之曰战术,实则实力差距太大。司马懿不也是这种战术?

如果司马懿可以和诸葛亮相当,便可打一场正面战争,彻底泯灭敌人战斗意志,不然敌人不息入侵之心,后患无穷。打防守,本身就已经是弱势了。没有一场战争,没有一个将军,能打败对方的情况下,还要想法耗尽对方粮草,逼对方走。就算对方走了,但兵马没有损失,而且气焰更嚣张,下次还会再来。这难道是最好的策略?这是没有办法的策略。

甚至当时,司马懿不出战,军心动摇。什么叫军心动摇?军心,在打仗时,是要命的,为什么将士不要命地去打仗?这就是军心。如果军心动摇,大家都想保命,不好好打仗,见人你先上,我殿后。谁是傻瓜?谁的命不是命?这样的军队,必败。也就是说,当时已经一点办法没有了,要是司马懿能打,并且打得过,他就不会冒着这样的风险了。

打不过来防守,还说是战术,这不显得可笑?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