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是指谁,项羽为什么自称“西楚霸王”?
秦朝末年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百姓为了反抗秦朝的暴政,纷纷揭竿而起,推翻秦朝的统治霸王是指谁。起义进行过程中,不仅有农民势力,还有战国时期的各国皇室贵族遗留子嗣。但农民的势力面对秦朝的军队总归显得力不从心,到后来沛公刘邦进入函谷关,子婴率文武百官开投降,自此秦朝灭亡。
后来为推翻秦朝暴政做出卓越贡献的楚国后人项羽心里不满沛公捡了大便宜直接进入咸阳,于是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其中的主角——便是项羽。历史上称呼他为西楚霸王,可是为什么项羽被称为西楚霸王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力能扛鼎,有率兵打仗之能吗?
当然不是这样。彼时的霸王不同于现在的霸王。现代汉语听起来霸王就是十分厉害的人,依靠权势蛮横地打压群众的坏人或者霸道无理的人,像恶霸、霸占等等。但是在那个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意思,那时候的霸指的是地位比较高、能力比较强的人。就好像春秋五霸中,五位国君轮番登场,成为春秋之霸,实际上指的是在这么多的国家中,就齐桓公治理下的齐国当世最强,于是大家公认齐国为当世盟主首领,称为霸。此后的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同此理。
那么很显然,当时的项羽应该是西楚这个地方的最高统治者,最高首领,因此称之为霸王。那么为什么又是西楚呢?
在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他就率领诸侯军向关中挺进,到了函谷关,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便将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灞上。这个时候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并且用子婴为相。项羽的谋士范增也告诉他,刘邦在山东时就贪财好色,入关后却不取财物女人,可见其志向不小,应该趁早杀了他。
后来便上演了著名的鸿门宴,“今日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结局就是项羽没能狠心杀刘邦,任由其逃走。这之后,刘邦自知兵力悬殊,于是撤出咸阳,项羽便率领大军进驻咸阳。
项羽进入咸阳后,大肆屠戮咸阳,杀掉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搜集宝物美女准备回江东,其间也有人劝项羽留在关中,说关中富饶,可以成王霸之业。但项羽迫切想回到江东,不听此人规劝,甚至把那个人杀了。
项羽进入咸阳后除了以上难以理解的事,他还大肆分封诸侯。在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后,他妄图回到秦朝之前的状态,将原来的楚地、秦地一分为四;齐地一分为三;燕、赵、魏、韩这类国家一分为二。前前后后分了十九个国家,他占据了西楚这块地方,于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其余的诸侯零零总总一共十九个诸侯王。
这样一来整个天下比之战国时期还混乱不堪,战国时期至少有周天子做名义上的尊主,但是现在子婴没了,项羽又没有登基。于是大家便奉项羽为这个“联盟”的盟主,称之为西楚霸王。
项羽的西楚霸王念起来就是大家仅仅认项羽为西楚国的国君,看在其实力强,功劳大的份上奉他为霸王罢了,实际上他是没有任何控制权的。不知读者您怎么看?
霸王别姬,指的是谁和谁?
“霸王别姬是一篇虚假报道”“霸王”,自然是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姬”则指的是虞姬,常伴项羽征战四方的宠妾。
历史就是千人千面,以往我们看到的霸王别姬的场面,是较为悲壮的英雄史诗,但笔者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里面指出“霸王别姬”这个故事有其虚假成分。
他认为所谓霸王别姬,“简而言之,就是一场项羽在战事不利的压力下,在汉军心理攻势面前,精神崩溃,弃军而逃,最终自刎谢罪的丑剧”,为什么这样说,里面分析了以下原因:在我前面的文章里有提到过“考据”这个词,之所以得出霸王别姬是一场丑剧,是因为该作者在司马迁写的《史记·项羽本纪》中找到了一些被人们忽视的蛛丝马迹:“四面楚歌”之后便是“霸王别姬”,项羽夜里起来,回想起过去的风光,再看现在的境况,心生悲凉,作诗一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之战”的“四面楚歌”我们都了解,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提到垓下之战“项羽之卒可十万”,在前面与汉军的数场厮杀中,项羽起码还剩几万楚军,否则汉军也不用使计谋唱楚歌,直接上去围杀即可,并且后来项羽率领800骑出逃,汉军也只派了5000骑去追杀:“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于是由此得出,项羽抛弃了剩下的几万大军,率领亲信出逃,汉军留下大量兵马围杀被抛弃的楚军,最后捷报汉军“斩首八万”。即使捷报上有夸大的嫌疑,但被斩杀的楚军至少上万,十万楚军竟被斩首八万,在主将出逃,被敌军围杀,又没有刘邦杀俘的记载,有如此高的死亡比例,实属罕见,足可见楚军的英勇无畏。
而项羽突破包围圈后,一路疾行,“不肯过江东”,该作者猜测,项羽当时并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还有数万精锐之师,退可守江东,但他还是做出了自刎的选择。可以想见,项羽一生纵横疆场,所向无敌,他自己所率的部队没有大败过,他无法接受挫败的经验,尤其在“四面楚歌”和与虞姬离别的刺激,让他有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丧失理智和勇气,最终弃军出逃。他想到对岸的江东父老,自感无颜于自己的懦弱,自刎谢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藉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藉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该作者认为是司马迁因为个人经历,在《史记》里特意抬高项羽,将其弃军出逃的事实模糊化,重点突出了别姬、自刎等环节,贬低刘邦,妙笔生花,扭转了乾坤。当然,我认为这种看法也不一定对,观各家之言,还得自己做判断。
图源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