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你记忆中的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元宵节#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元宵节的风俗习惯。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
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汉族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汉族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汉族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益阳过元宵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区境亦称上元节。民间于这天晚上赛灯、闹元宵。居民多以居住地域为界,出动龙灯、鱼灯、虾灯、狮子灯、虎灯、枙子灯等,各具风采。湖区居民则于当晚点燃若干干柴、火把,于河堤两岸蜿蜒飘游,火光通明,如同白昼。另外,一些民间杂耍如踩高跷、耍流星、打花鼓的,也都一齐出动,所到之处,鼓乐震天,人群聚集,通宵达旦。元宵傍晚,按旧习要往祖先坟地送“亮”。入夜,一部分山乡农户,皆点燃蜡烛、油灯遍挂廊壁,并吆喝“虫鼠蚂蚁上天去”,谓之“照虫蚁”。也有的用糯米磨碎滤浆做成它子,内包糖心,或炸或煮,全家老少围坐而食,叫作“吃元宵它”。城镇则有专店出售元宵。解放以后“文革”期间元宵有关旧俗被禁止。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各城镇多在元宵前两日举行猜灯謎活动。“元宵”过后,无论城乡,正月初一以来的休闲便告结束,而开始新的一年的正常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