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近况,有谁知道作家王朔的近况吗?
刚巧,不久前,一闺蜜在群里发了一条新闻。闺蜜参加了一部电影的开拍仪式,名字好像叫《纸山保卫战》。又发上来几张照片,其中有牛犇老师和闺蜜的合影。还有一张,一个长发飘飘的中年男子。我很不在意地问道王朔近况:“这个是谁?不认识!”闺蜜说:“王朔啊!”听说王朔是导演。我当时心里还有颇多疑问,怎么王朔混到要拍这种片?也有可能是我的认知错误,低估了此片的档次。(王朔那张长发飘飘的照片已被闺密删除)
我将照片拉大,多看了两眼,其实对王朔印象并不是很深,但绝对不是照片上的模样,我甚至感觉是不是闺蜜认错了。闺蜜又发了照片过来,我依旧将照片拉大,果然看见那广告牌上赫然写着“王朔”俩字。所以机缘巧合,这是我知道王朔的最新消息了。
王小波与王朔,孰优孰劣?
孰优孰劣要看你更喜欢哪一位。在文学上,所有的价值都来自偏爱。本人更喜欢王小波。
王小波不是高不可攀的伟大作家,但我对他情有独钟,读他的作品,总觉得很愉快,亲切,有一种兄弟般的认同感。
初次读到王小波的小说,有一种惊喜之感,觉得他很特别,有趣。有趣,大概是王小波作品给人的最大印象吧。但有趣其实不足以形容他,他还很浪漫,真诚;他的小说有很好的想象力,充满了自由精神,以及一种知识分子的智性和些许诗意。能兼具诗意与智性的作家不多,王小波是一个,当然高度如何另说。
王小波受外国小说影响比较大,语言、思维都是,所以他的语言有点翻译腔的感觉。但我喜欢他的语言风格,很有意思,而且别具一格。可惜他的古文功底不是很好,文字上少了些韵味,否则是可能成文体家的。他的《时代三部曲》是世界性的作品,而其中我以为《青铜时代》写得最好,最有想象力。《黄金时代》结构精致,并已开始形成王小波式的语言风格,但有些地方感觉仍有点生硬。
王小波与王朔经常被相提并论,可能是因为两人都在北京,又都姓王,又都很幽默。但两人其实很不一样,即使幽默也幽默得不一样。王小波的幽默有一种荒诞意味,王朔的幽默则更多的是滑稽和讽刺。王小波的感觉像个诗人又像个知识分子,王朔的感觉则像个野孩子,他的文字中有一种直率和粗野,还有一种流氓气,是王小波所没有的。同样的,王小波的智性与诗意,也是王朔所没有的。王朔很聪明,但聪明不等于有智性,所谓智性通常指向哲学式的思考。
王朔的小说我只看过一些,比较喜欢的是《动物凶猛》、《我是你爸爸》和《顽主》。《顽主》系列除了第一篇其余都很糟。他的小说蛮好看,好看不是因为故事讲得好,而是因为语言很带感,有活力,读着痛快,但是只有快感而无美感。鲁迅的文字读着也痛快,快感与美感兼具。
你们是怎么看待作家王朔的?
最近在看«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是根据他的两部小说«玩的就是心跳»与«橡皮人»改编的。前者讲的是一个侦探故事,高洋被杀了,警察调查方言,他开始回忆自己的青春生活,大院里的孩子,一起淘气,一起打群架,一起当兵,复原后一起去南方做生意。最后不欢而散,各自过自己的生活。最后才知道,高洋没死,他开了一个玩笑。他对不起这些哥们,携款潜逃。他为了让大家原谅他,与弟弟高晋做了个局。让方言四处奔走,找证据。玩的就是心跳。两部小说各有一个女主角,一个叫李江云,一个叫李白玲,最后合成电视剧里的李白玲。
王朔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全国。他的套路是云山雾罩,简单的一件事情,故意说的故弄玄虚,抖聪明。这是北京人的一种惯常思维方式。比如,”够狂的”,北京话非得说”够猖的”。北京人的优越感非常强,大院出来的子弟,当兵叫做奔赴各个军种。俨然下基层一样。写作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行为,同样的经历,不同作家写出来不一样,因为每个作家的心理感受不一样。王朔有着狄更斯的幽默,他们在某些方面是想通的。但王朔的作品没有狄更斯作品的宏大内容。他的作品更符合他那个时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时代,解放思想的时代,他可以蔑视一切,蔑视鲁迅,蔑视金庸,蔑视一切有社会地位的有定评历史人物,他的评价有新意,也有主观的臆想,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他也成立历史的一页,很快翻片儿了。但是,他也是有历史地位的,他把北京方言小说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写作风格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情景喜剧,什么英达,蔡明,«我爱我家»,都是走的他的套路。这方面,他是开山鼻祖。后来,这些也没落了。成了历史。正因为成了历史,他们才有自己的坐标–他们是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