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他们都重生了,曾国藩为什么总能在逆境中重生?
曾国藩,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为什么他们都重生了。他一生极度自律,甚至到了自虐,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曾国藩有三大品质:一个是”尚拙”;一个是愈挫愈奋;还有就是“有恒”。有这三大品质使它能越逆境越努力。
曾氏确实笨,但他没有把笨当失败的借口,笨成了他的前进动力。
“尚拙”
曾国藩成名之后,他的家乡就流行着关于他小时候读书的小笑话,想必很多人都知道。
曾国藩从小读书很刻苦,每天不背下一篇文章不睡觉,有天黄昏,他在背《岳阳楼记》,有个小偷,潜入他家,爬到房梁上,准备等这家人都睡着了,下来偷东西。结果没想到,曾国藩这篇课文怎么都背不下来,小偷都睡了两觉,曾还在背,小偷忍无可忍,跳下来,破口大骂,从头背到尾后,扬长而去。
这说明了两件事,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用功,另一个是曾国藩确实很笨。
作为一个笨人,曾国藩发现下笨功夫有下笨功夫的好处。
第一,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更肯付出。第二,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多,总是失败,因此“逆商”也就比较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第三,笨拙的人不懂取巧,不走捷径,遇到问题只知应钻过去,因此做事不留死角。
他做人讲究“拙诚”,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从不玩心眼。
带兵打仗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凭奇谋,只凭坚忍踏实,死磕到底。就好比郭靖的降龙十八掌,表面上简单笨拙,实际上大气厚重。这是曾国藩一生成功的秘诀。
愈挫愈奋
曾国藩生平第一大挫折是科举考试带来的。
1.1832年,曾国藩去参见他的第六次考秀才的科举考试,这次不仅落了榜,还被学台“悬牌批责”,也就是把他当成了反面典型,说他的文章“文理欠通”。
这次批评给了曾很大的打击,他自己会议:“余生平吃数大堑……第一次壬辰年(1832年)发佾生,学台悬牌,责其文理之潜。”
回家后,他一头钻进书房,再也不出来。
他反思自己这么多年读书考试的经历,要找出失败的原因。他总结自己的文章写得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
他认为自己有用超人的努力才能解决雄心与头脑的差距。
1833年,又是科举之年,曾自信已经找到了作文的门径,感觉打通了关节。放榜那天,他的名字果然在列。
2.1953年,曾国藩开始赤手空拳创立湘军,他面临五无:一是无办公场所。二是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三是还没有经验。四是没有朋友前来帮忙。五是没有制度保障。
最后,曾国藩都一一克服,可见他是愈挫愈奋的人。
有恒
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还有就是“有恒”。他说:“有恒为作圣之基。”
熬不下去怎么办?
只有一个办法: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也就是死磕、硬扛。
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地自省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纠正自己的行为。从生到死,他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中。
一直到去世前的1872年,二月初一,他还日记中批评自己,他说: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遇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
也就是说,他批评自己这一段时间精神不够振作,做事不够努力,很多文件没有及时批复清理。这个官虽然做到了极品,但是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也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曾国藩自虐的常规
他的自虐是从他写日记开始的,而且是每天都写,坚持到他去世的这一年—1872年。
曾国藩初到北京为官,发现自己的见识不够,读书不多,除了多读书之外,怎么提高自己呢?
他向唐鉴请教,他知道了关键是每天都写日记。
之前曾国藩也写过日记,但这次的方法不同,记日记最重要的是反省自己,而且每天都要写,来达到督责、规范自己。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写到的一定要做到。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
曾国藩日记中多次记载自己犯的错误。
1842年,曾国藩得知他的朋友纳了一个妾,长得很漂亮,于是借故到这个朋友家聊了一会儿后,再三强迫这个朋友把小妾领出来让他看看。曾氏看到了人家的小妾,又和人家开了几句玩笑,回家他在日记中说:”友人纳姬,欲强之间,大不敬。”
有时他会骂自己“真禽兽矣。”
曾国藩为了实现更好的监督自己,他写日记后送给朋友传阅,为什么这样?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他用这种方法首先戒掉了他的烟瘾,戒烟的成功极大增强了曾氏“学做圣人”的信心。
一个人想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习惯实在是不容易。我们在读《曾国藩日记》时,会发现大量的他自我挣扎的例子,最终他都坚持下来了。
凡事都坚持不懈的品质成就了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