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漪,颐和园和清漪园有何关系?
清漪园是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园林清漪,它位于北京西郊,由万寿山和昆 明湖两
大部分组成。万寿山最早被称为“瓮山’传说因有人家在此山中掘出一个石瓮而 得名。瓮山的南面地势较为低洼,汇集了周围的流水,形成了一个湖泊,人们称之为“瓮 山泊”,又称“西湖”。
经过数代人的不断开垦,这里逐渐变成了类似江南水乡的一处美景。 元、明两代的皇室看中了这里的风景,在此兴建过一些建筑。到了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 乾隆皇帝为了给自己的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决定在瓮山上修建大报恩延寿寺,并改瓮山 为”万寿山”,改瓮山泊为“昆明湖”,由此拉开了清漪园修建的大幕。
在设计者独到的 眼光和朝廷雄厚的财力支持下,到了乾隆二十九年(1764),历经15个春秋、花费448 万两白银的清漪园正式宣告建成。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进入了北京城,放火焚毁了著名的三山五园。 清漪园也没有躲过这一场劫难,园内众多的珍宝被抢劫一空。
除了不怕焚烧的铜亭和石
砌建筑之外,所有的木构建筑全部被焚毁。
20多年后,光绪十二年(1886),慈禧太后总揽朝政。她以训练水师为名,暗中挪 用海军经费,开始秘密修复清漪园。至光绪十三年(1887),园内已完工的建筑达24处。 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于海军经费不足,修复工程才被迫停止。
修复后的清漪园更名 为”颐和园”,将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的大雄宝殿以下改建成专为慈禧太后举办庆典的排 云殿建筑群,还在东宫门内仁寿殿北侧的怡春堂遗址上修建了德和园大戏楼。此外,其 他各处的修建基本上保存了清漪园造园的精华部分。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颐和园又一次遭到破坏。
直到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颐和园的修缮和保护工作才得以真正开展,遭损毁的建筑逐渐得 以重修。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