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简述,荆轲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这里是熊二读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简述。(本文约600字,阅读需时2分)
荆轲是个名不符实的刺客。司马迁《史记》中创造性的留下了一篇《刺客列传》,让我们得以了解先秦那些仗剑走天涯的侠客。
在这些刺客中,司马迁把大部分的珍贵的笔墨都给了荆轲。
荆轲真的值得司马迁浓墨重彩的刻画吗?我的答案是:不值得。
荆轲在被太子丹选中之前,可谓是屡遭失败。
荆轲想投奔卫元君,卫元君看不上他,要知道号称君的都是心胸广阔善于知人善任,不用荆轲,说明荆轲真是口才见识有限。
后荆轲又与盖聂论剑,估计盖聂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只能瞪目鄙视他,荆轲不胜心虚自己跑了。
而后荆轲又与鲁句践切磋剑法,鲁句践一看荆轲这小子根本不懂剑术,怒斥其无赖行为,荆轲“嘿而逃去”,不好意思的溜了,再也不敢和鲁句践见面了。
之后呢,荆轲遇到了燕国一个杀狗的屠夫高渐离,荆轲有一不良习惯——爱喝酒,经常和高渐离一起喝的烂醉,高渐离演奏乐器,荆轲就即兴瞎吼,在街上旁若无人的作秀。
作秀这件事,古今都一样,很容易出名,不管是秀的好还是不好。
太子丹像
隐士田光向太子丹力荐荆轲,太子丹听信田光之言,“再拜而跪,膝行流涕”动之以情,真心诚意的请荆轲协助。就在这关键时候,荆轲还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的,就坦白的说“此国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意思就是,这可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我是个愚笨的人,恐怕不能胜此大任。相信荆轲这是真心的话,不管怎样,不能拿自己你的姓名开玩笑啊!
但是太子丹还以为荆轲是谦虚,毕竟田光是以死相荐,再三恳求下,荆轲只好答应了。
结果呢,“风萧萧兮易水寒”,荆轲刺秦果然以失败告终。
多么好的机会,能把嬴政追的绕着柱子跑几圈,都没能用沾血立死的剧毒匕首哪怕稍稍刺中秦王。
可见荆轲真是个徒有虚名的伪侠客。司马迁之所以将荆轲写入《史记》,并不惜笔墨,应当是司马迁同情其遭遇,再加上刺秦这一壮举,必定被苦秦久矣的后人传播良久,因此能有丰富的历史细节可以记载。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刺客列传中如何评价荆轲刺秦?
刺客列传中如何评价荆轲?
我们必须先试着理解太史公的评价,太史公曰“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也就是说呢,这五个人,有成事的,也有没成功的,但他们都有清楚的志向,也不背叛这样的志向,以至于留名百世。
就太史公而言,只赞赏了荆轲的志向,而且为之展开了行动,也算是志行一致了。结果呢,有好有坏,也不要唯效果论,这也不是判断一个人的德行的全部。
但是,如果我们从整件事情的过程中的细微描写,还能看出荆轲的一些缺点。
一是,有心志但不坚。有刺杀秦王的决心,也有周密的计划,但是迫于燕丹的压力,提前出行,未等到朋友到来,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去严格执行计划。
二是,有应变之能,却有小能无大才。秦舞阳露马脚,荆轲可从容应付,显示了其应变之能。但是,本来是两人合力擒王计划,改成一人独对秦王,计划应该从胁迫改成刺杀,反观荆轲的行为,在关键时候,应变不足,所以有小能而无大才。
历史总归是历史,每一道车辙,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荆轲也好,太史公也罢,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中,在伟大的中国历史中,犹如划过夜空的流行,虽短暂,却也耀眼,也终将被铭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