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永生,人能否依靠进化,实现永生?
如果非要挑一个人们误解最深的理论,那一定就是进化论了人类永生。因此,总有人在想,为什么人类不会进化出“永生”的能力?
这件事,我们还是要从“进化论”的源头说起,也就是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说起。
进化论vs演化论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生物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物种起源》,这本书非常详实地描述了达尔文一生的研究成果:进化论。
进化论在当时引发了整个学术圈巨大的震动,学者们分成两派进行了数次大辩论。起初,进化论只有一些学者接受了,然而100多年来,全世界还剩下美国少数一两个州不愿意把进化论列为生物学的知识点,可是最后他们也妥协了。也就是说,经过100多年,进化论最终在高中和大学的生物学教材中得到普及,并且得到了整个主流科学圈的认同。
虽然进化论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但是很多人对它都有误解。“进化”两个字似乎预示着物种的演化是有方向的。可是达尔文并不没有描述这样的“方向性”,进化论其实是翻译错了意思。他的理论更应该叫做:演化论。为什么这么说呢?
达尔文是受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启发,把环境对于生物演化的影响也考虑进去。
于是,达尔文得到了一个模型。他认为,在自然资源给足的情况下,生物会过度繁衍。但是资源是有限的,这时候生物之间就会存在竞争关系。在生物繁衍的过程中,都会存在一些突变个体,它们提供了多样性,在竞争过程中,那些适应环境的个体就有更大的概率留下来。在自然选择下,适应环境的特征会逐渐积累,也就是生物在不断的演化。
所以,生物演化的方向是自然选择,并不存在高级或者低级。举个例子,我们知道恐龙灭绝于6500万年前的一次小行星撞地球。
但并不是说,小行星一撞地球,恐龙就消失了。事实上是,在随后的几百万年内,恐龙在逐渐消失,或者我们也可以说演化成如今的鸟类。随着恐龙的消失,占据主导的是哺乳动物。那为什么哺乳动物能够在这次灾难中幸免于难呢?
其实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哺乳动物都比较小,只需要很少的能量就可以活下来,而恐龙块头很大,这反倒成为了他们的劣势。由于能量供给不足,恐龙就逐渐消失了。
所以,你看并不是更有战斗力,力量更大,咬合力更大的物种会活下来。能活下来的往往是最适应环境的。
人为什么没进化出“永生”
与其思考人没有进化出“永生”,不如,我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没有可以永生的生物。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蕴含在上面讲到的进化论模型当中。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存在一个永生的生物,它能够存在,说明是通过一代代的繁衍产生的突变个体,最终出现的,所以整个过程是存在繁衍的。
永生的物种通过不断的繁衍,数量变得越来越庞大,这个时候,整个地球的资源都不足以支撑这个物种,那还是会产生竞争。虽然在自然条件下,它们都不会死。但是它们会通过战争等手段消灭自己的同类,否则就不足以支撑自己活下来。因此,对于永生的物种而言,最好就是不繁衍。
不仅如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突变”,“突变”其实为生物适应环境提供了原材料,产生了物种的多样性,然后在自然选择的条件下,最终适应环境的活下来。
如果一个物种不会被自然选择所筛选,这意味着该物种的基因库中各类基因的频率很难会有大的变化。这时候,如果出现某种烈性病毒,或者出现某种生物可以消灭它们,那简直就是灾难,因为没有物种多样性,它们将面临毁灭性的打击。我们举个例子,香蕉是我们最常见到的水果。如今的香蕉就面临着灭绝的境地,这就是因为如今的香蕉的基因十分单一,如果遇到流行病,就会灭绝。
因此,我们会发现,“永生”和“繁衍”之间是相互矛盾的。对于物种而言,“永生”并且“不繁衍”其实会造就基因单一,继而再次引发灭绝的局面。相反,如果繁衍,但不永生,那么物种就可以通国“突变”不断积累物种的多样性,进而在自然选择中把整个物种保留下来。
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衰老和成熟的个体还可以起到保护年轻个体的作用,让物种的延续得到保证。
总结
因此,我们会发现,不具有永生,并且通过繁衍其实是生物演化进程中的一次最佳的选择,而这个最优选择是站在整个物种的角度,而非某个个体。永生只对个体有意义,对于整个物种而言,简直就是灾难。因此,即便是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永生的物种,它也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只有那些可以延续整个物种的特征才得以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