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中国人打麻将的历史有多长?
江苏太仓“护粮牌”之发明麻将说江苏太仓县曾有皇家的大粮仓麻将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专供“南粮北调”,自然惹来很多麻雀,粮官为了奖励捕雀护粮者,以竹制的筹牌记录捕雀数字,凭筹牌发酬金,俗称太仓的护粮牌。筹牌上刻著各种符号和数字,可观赏,可兑奖金,也可作游戏。这种护粮牌的符号、称呼、玩法都与捕雀有着关联。例如“筒”的图案就是火药枪,筒即枪筒,几筒表示几支枪;“索”即“束”,就是用绳子串起来的麻雀,几索就是几束鸟,奖金按鸟的多少计算的;“万”即是赏钱的单位,几万就是赏钱的数目。“东、南、西、北”为风向,火药枪打鸟要考虑风向;“中、白、发”,“中”即射中,为红色;“白”即白板,为放空炮;“发”即发放赏金。除此之外,麻将玩法的术语也与捕雀护粮有关,如成牌叫“糊”,“糊”“鹘”谐音,“鹘”是一种捕雀的鹰;“碰”即“彭”的枪声;“吃”、“杠”等。为何叫“麻将”呢?在太仓方言叫“麻雀”为“麻将”,打麻雀自然就叫成打麻将了。
明朝万秉章之发明麻将说明朝有个名叫万秉章(或万饼条)的人发明了麻将,他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因为他仰慕梁山108好汉,麻将108张就代表着水浒里的108位好汉,“东、南、西、北”代表好汉们来自东、南、西、北方;“中、发、白”是说这些人有的是中产阶级,有的是高官贵族,有的是白丁出身;“九条”意为九纹龙史进,“二条”意为双鞭呼延灼,“一筒”意为黑旋风李逵等等。电视剧《大明末年》中写了个万秉沼,说他是个进士,不愿做官,专事测字、看相、占卜,他发明麻将献给宦官魏忠贤,让其流行民间,草根阶层果然迷恋上瘾,堵住了悠悠之口,没有心思去议论朝廷腐败了。
郑和下西洋之发明麻将说郑和下西洋,每次出海短则一两年,长则好几年。在茫茫大海上士兵们深感寂寞、孤独、郁闷,于是郑和下令发明一种可以娱乐的东西,就是麻将。
比如在海上航行很难看到鸟类,便将鸟的图案刻在麻将上,以表达对陆地上的向往;胡牌之前的“听牌”,意思是说听到鸟叫声,船要靠岸了。
最大的可能是郑和改进了麻将,因为麻将来源于古老的叶子戏,郑和为解决船员的娱乐生活,可能携带了不少的叶子戏。海上风大浪急,一片一片的叶子戏很容易被大风刮走,于是将叶子戏上的图案刻在竹片上。
郑和以纸牌,牙牌,牌九等为基础,以100多块小木片为牌子,以舰队编制刻了1-9“条”,又以船上淡水桶的数量刻了1-9“桶”(筒),然后又根据风向刻了“东西南北”四个风向;然后以吸引人的金钱刻了1-9“万”,以“大中华耀兵异域”的口号刻了红色的“中”,依据一年四季刻了四个花牌,最后有一块牌不知道刻什么好,就不刻任何东西,这个就是“白板”。
据说在非洲索马里发现当地人玩的一种博弈游戏与麻将很相似,或许是郑和到达那儿教会当地人玩麻将,于是流传了下来。
宁波陈鱼门改造麻将说1846年(同治三年),三品官的宁波陈鱼门改造麻将,把纸牌改为竹质或骨质材料。继承“碰、万、索、筒”,一共108张。“红花”改为绿色的“发”,“白花”改为“白板”, “老千”改为“红中”,命名为“三箭”,每样4张。同时增加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风,每样也是4张,由此形成当时流行的136张的麻将牌。在宁波话中麻将与“麻雀”是同样的发音,和牌“和”读做“胡”(hu),也是宁波的方言。《博史》认为:五口通商后,船舶多聚集于宁波港口,各省商贾云集在此,通过他们延及津沪商埠并波及全国,然后走出国门流传到的世界各地。
其实,麻将起源于古代博戏以上多种说法都有存在的道理,其实麻将的起源应该追朔到古代的博戏。
据《史记》和其他有关文字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殷纣王之前。最早的博戏叫“六博”,有6支箸和12个棋子组成,箸是一种长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
唐代掷骰子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由两个骰子变为六个骰子。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盖源于此。
明末盛行的马吊牌、纸牌等,与古老的博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日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戏娱,无不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派生出来的。
现代麻将流传到西方,因其玩法简单,变化多端,亦为西方人所喜爱。
[图片、资料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告之,立马删掉相关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