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下载,《新闻周刊》是怎样诞生的?
经济大萧条的1933年对创办新闻类周刊而言是毫无希望的一年,尤其是 考虑到对这一类杂志感兴趣的受众似乎已经被《时代》悉数俘获新闻周刊下载。尽管如此,《新闻周刊》还是在这一年创刊了,当时全美国有1/4的劳动人口处于失业状 态,每天有多达230家店铺关门,报纸被人们称为“胡佛毯” ,其保暖功能 和新闻内容一样受到重视。
《新闻周刊》的创始人托马斯马丁曾是《时代》的一位心怀不满的编辑。他是哈登和卢斯雇用的第一位外国新闻编辑,因为他们误以为这位英国人具有采写世界新闻的经验。马丁在《时代》积累了最初的职业写作经验后跳槽 到了《纽约时报》,接着又辞去报社的工作,开始策划创办自己的新闻类周刊。
对于创办这份杂志,马丁既有个人的考虑,也有职业上的考量。他希望“将卢斯挤出出版界”,他坚信自己能够办出更完善的杂志,他曾写道:“我认 为市场上存在另一份新闻类杂志的生存空间,这份杂志不那么尖刻,提供更 全面的报道,并且致力于挖掘新闻背后的事实,赋予新闻更深刻的内涵。
” 率领22名编辑,以一箱剪报为原始素材,马丁完成了《每周新闻》的创刊号。这期杂志在1933年2月17日问世,零售价为10美分,杂志封面上出 现了7幅图片,展现了7个重大新闻事件,分别代表一个星期中的每一天。 这样的封面设计令报刊亭的顾客一时间完全摸不着头脑。
马丁随后将封面调整为单幅图片,但是杂志的销量仍旧没有显著的提高。在创刊后的4年里,杂志一直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马丁在1937年将杂 志更名为《新闻周刊》,放弃了文摘形式,开始采用“立体编辑模式”,这种模式包括报道重大新闻本身、新闻事件的背景故事、对新闻事件的深层解读。
美国《新闻周刊》有什么特点?
为了实现这种全面的报道模式,《新闻周刊》建立了由新闻记者和编辑部组成的信息采集网络。同年,杂志还创立了一项新闻报道的惯例,即严格区 分新闻事实和作者的个人观点,要求作者在评论性文章上署名,以免他们的 评论同客观报道混为一谈(后来《时代》也遵循了这一惯例)。新的报道方 式得到了回报,尽管没能将卢斯挤出出版界,但是到了 1968年,《新闻周刊》 的广告版面数超过了自己的劲敌《时代》,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了 20世纪80 年代。
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是什么?
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是美国的《时代周刊》。《时代周刊》是美国最具有权威的国际性时事周刊,有世界“史库”之称。这个刊物是1923年3月由亨利•R.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刊名最初为《事实》,后改用《时代周刊》,由时代华纳公司在纽约出版。该刊的宗旨是要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时代周刊》辟有多种栏目,如经济、教育、法律、批评、体育、宗教、医药、艺术、人物、书评和读者来信等。刊物大量使用图片和图表,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断的大众性期刊,其编排广为国内外新闻杂志所效仿。读者主要是中产阶级和知识阶层。该刊拥有一批精明能干的撰稿人记者和一支庞大的研究人员队伍,覆盖面遍布全世界。20世纪70年代,《时代周刊》就已经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刊。它现在的发行量已经超过600万份,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发行。
北斗系统略胜GPS一筹吗?
那要看是哪个北斗和哪个GPS了。
北斗现在正搞第二代,一代已经改叫北斗实验导航系统了,所以现在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该指的是二代。而二代又分两期,一期于明年建成覆盖亚太地区的区域网,二期于2020年建成全球网。
而美国的GPS现在基本上已经升级到二代了,而且二代里还分II、IIA、IIR和IIF三种,性能逐渐提高。
这些卫星混搭组成星座,你也很难根据某份数据有准确地说它的精度到底有多准。大体上估计,现在其军码定位精度在5米以内,民码开放到20米左右。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中国建设中的北斗二代,技术水平应该说高于早期的GPS,大约与目前的GPS二代相当,但肯定比不上美国正准备搞的GPS三代。
但以上只是技术水平,实际精度还得看卫星数量。GPS全是MEO轨道,它在全球精度都一样。但北斗二代是MEO+LEO+GEO,理论上说,我们在中国附近的亚太地区要比GPS多出11颗卫星,用户可以通过接收到更多卫星来校正误差,这当然会带来精度上极大的加强。
建成后的北斗二代,估计会开放民码到10米(我估计届时美国GPS三代也会开放到这个水平)。至于军码就不太好说了,一是没有正式公布,二是你得看在什么地方用。个人推测,北斗军码在西半球也应该能达到5米以内的精度,而在亚太地区应该在2米以内。
而美国建成GPS三代后,军码精度有可能达到0。5米左右。
授时精度是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指标之一,大体上它的水平应该和定位精度成正比。由于我前面说了,大家都在建设中,实际性能也在不断变化中,所以什么数字都有。我看到其中有组数字说,GPS授时精度大约在14纳秒,而北斗二代双向大约在10纳秒左右,这个数字应该不太离谱。
T NND 不是说北斗被一个 啦 机 给破解了嘛? 这样还能再军用吗?
其他的不知道,但冷拔簧工艺现在已经破解了.
中国军工的制造业真的非常落后
从深圳回来的途中,卧铺旁是一位东北人;交谈之下,才知道他原来是哈飞的职工。随后便谈到了哈飞的直升机制造,听了后差点没把我的小黑从卧铺上给掉下来。。。。。。
那老兄说他职位是技术员。该厂生产某型(这个不能讲)直升飞机。
用他的话来说,情况简直一塌糊涂。对外宣称该飞机全部实现国产化,但实际上很多零件都无法自行加工。例如有一个零件的内球面,就完全无法加工出来,只有做出粗坯然后送到某西欧国家去精加工,巨额的加工 费让人胆寒,否则圆度和表面光洁度根本无法达标。还有一些零件,甚至是手工锉出来的,一人好几天才能锉出来一个,还不一定能合格。
最 后整机的性能不太好说,但是就这种生产方式至少是不能保证战时的需要的。
那老兄最后说:数控机床,机械制造,这些技术如果不及时提高的话,我们永远赶不上别人。
德国日本的一流设备连在中国的外企都不卖的,把加工工艺规范给我们我们都试制不出来。
以前某军工厂仿制苏某型空降兵用自行火炮。开始俄方把图纸上的行为公差挖掉后把图纸交给中方,但结果中方却一直弄不出来。只好再次求助他们,结果俄方就提供全套详细图纸,但材料的指标却达不到设计要求。最后生产的成品比俄国原版重好几十公斤不说(这炮需要空运并空投,每重一公斤就意味着性能大幅下降),炮管寿命也比原版差很多。
不过很多外行还夜朗自大,自以为天下第一。真是可笑!
举个例子,西方国家的坦克一般采用120mm滑膛炮,而我国却使用的是125mm口径,但两者威力差不多,其实就是因为我方120mm炮达不到西方国家120mm的威力,但受制造工业和材料的影响,只好加大5mm口径,但是整个炮管的寿命还是远远比不上西方产品。
我一个堂兄是80年代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的,现在外企工作(毕业后分配在湖南一国有柴油机厂干了10多年,老婆岳父等都是厂里的人,全部 下岗),他们公司采购配件,只选用了一次国产的电机,为的是降低成本,和竞争对手争夺市场。但结果,损失惨重:国产的电机根本达不到 要求的工作时长,没办法,只好全部召回,销毁!哭的心思都有!最后还是使用老供应商,英格兰的产品。
另外,大家或许都听说过,北方工业集团,中国最大的ammo制造和销售商。曾经就是他们公司的客户(堂兄所在的外企卖一些高级机械加工设备给北方),北方工业集团不止一次的表示,要在中国复制他们公司的设备,成本低廉云云……,但外企只向他们出示了一根弹簧后,他们就再也没动静了,因为,中国没有钢厂能够制造出这种冷拔簧–区区一个小零件,没了这个弹簧,设备就无法运转。
而这种冷拔簧,印度人就能制造,就因为人家有个钢铁大王,科技比我们先进!
我在网上看到过一个消息,美国国会颁布过一个法律,头一条出口禁令,就是向美国出口企业,禁止对中国出口某些特定条件数控机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