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张五常摄影到底是什么级别?
世界上张五常,有一种摄影流派叫做沙龙派,有一类摄影组织叫做摄影沙龙组织。摄影沙龙的流派和组织,总体来说,是属于类似于京剧票友会这样的级别。
在摄影史的视野里面,是很排斥沙龙摄影流派的了,张五常几乎没有可能进入任何一本摄影史
京剧票友会里面的票友,很多也有很高的京剧表演水准,但是,始终都是票友的水平。
张五常,他的组织和流派,就是属于沙龙摄影的派系,相当于京剧票友会里面的高水平的票友的级别。
对于摄影来说,或者说,对于摄影艺术的圈子来说,一直以来,都有好几种基本的圈子流派。
比如说,iphone摄影大赛,也是属于沙龙摄影的流派。
可能你很难理解什么叫做摄影沙龙。我大概简单解释一下:
摄影沙龙=糖水片=唯美=没有社会意义=没有深度=没有什么价值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等号了。
张五常,在摄影沙龙这个体系里面,算是顶尖高手之一了。
但是,脱离了摄影沙龙这个体系,就基本上啥都不是了。
在正统的摄影史里面,在正统的摄影艺术圈子里面,是不认可沙龙摄影的了。
黄道周到底是不是一个完人?
黄道周是不是一个完人?
这就好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黄道周,一代完人,由来与乾隆有关。黄道周的事迹,被乾隆得悉。乾隆皇帝大为感动,册封黄为“一代完人”。黄道周却是抵抗清军入关被俘身亡,对作为敌人的前朝大臣册封,这是乾隆的高明之处,是他收买人心的安抚政策。
一、诗书才气傲天下
黄道周不仅不是含金玉出身,还很贫寒。不过,自幼聪明好学,十一岁即善文章。十四岁游学,被称闽南才子。
由此可见,黄道周自小光环加持。不过黄道周不愿为官,二十五岁带着老母亲迁居漳浦县城,一直隐居在此当个教书先生。
后出山进入翰林院,由于翰林院工作作风拖拉散漫,就像今天一些地方进行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整顿一样,黄道周看不惯这类庸懒散浮拖官僚疾疴,写下《矫轻警惰文》伐之。作风由此好转。
《明史》这样评价黄道周:
学贯古今,所至学者云集。
就是说,黄道周是当时明星,走到哪里粉丝无数,比今天讲书的易中天、康震老师还拉风。
黄道周确实是有真本事的。通晓天文地理,工书善画,号称石斋先生。
二、敢于直谏赢美名
有句话说得好: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自风流。
黄道周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
都说伴君如伴虎。何况在脾气古怪、暴躁的崇祯皇帝面前。
但黄道周耿直忠诚,不对就要直言劝谏甚至反对。
崇祯年间,因为受到袁崇焕的牵连,大学士钱龙锡被皇上定为死罪。当时朝中大臣没有一个敢站出来为钱龙锡说话,生怕一不小心就惹怒了崇祯,引来杀身之祸。
但黄道周站出来了,说:
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
你动不动就杀一个朝中大臣,知不知道这样对于国家来说伤害有多大?
崇祯当时就怒了: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是皇上还是你是皇上?我咋治理国家用你教?你给我把话说清楚。
黄道周是个直肠子,不怕皇帝降罪,也算杠精。既然敢站岀来,就不怕皇帝降罪。
崇祯想,之前杀了那么多都没有人敢吭声,你黄道周算什么啊,敢跟我叫板?给我滚蛋吧,别再让我看见你。
黄道周犯颜杠上了,让我滚蛋可以,但是钱龙锡就是不能杀。
最终,在黄道周的再三坚持下,钱龙锡躲过一死,但是黄道周也因此被罢了官。
三、反对议和不怕贬
被贬四年后,朝廷实在无人,崇祯又把黄道周召回。
按理说,上次谏言被贬,黄道周应该说话谨慎,收敛一些。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这黄道周性格倔强,就是改不了。看不惯就说,见不惯就怼。
这不,当时形势对明廷很严峻,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内有李自成起义军直扑而来。
兵部尚书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策略。当时明朝已十分虚弱,不能多头作战,按理说,这个意见是个选项。
黄道周听闻,不得了,蹦得一丈八高。
这不是卖国吗?这不是丧权辱国吗?我们怎么能去跟外敌议和?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励精图治,内忧外患一同消灭啊!
其实当时崇祯皇帝的心里还真是倾向于杨嗣昌的提议的,因为他已经应付得心力交瘁,只是因为碍于祖训,又顾忌着大明王朝的脸面,这才不敢答应和谈。
现在好不容易杨嗣昌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了,谁知道又被黄道周骂了个狗血淋头。
崇祯心里那个恼火呀:怎么啥事儿都有你?你这一生的学问,我看就靠的是你那张破嘴吧?
生学问只办的一张佞口。(《明史》)
黄道周不是个省油的灯。
一听皇上这样骂他,也发飙了,顾不上什么君臣礼仪,直言崇祯忠邪不分,实在是没有治理天下的能耐,并且说了一句让崇祯无法反驳的话:
忠佞二字,臣不敢不辩。臣在君父之前独独敢言为佞,岂在君父之前馋诌面谀者为忠乎?
崇祯哑口无言,但是自此他也算把黄道周给恨透了。黄道周被连贬六级,调到江西去当了个芝麻官。
再后来又有人举荐黄道周,崇祯二话不说就将举荐他的人发配充军了。可见,崇祯有多恨这个黄道周。
不过这场辩论之后,朝堂之上也再无人敢提和谈的事。
四、忠贞气节万人仰
明朝覆亡,但南明弘光政权还在苟延残喘。
黄道周便在弘光政权里任吏部尚书和兵部尚书。
以黄道周性格和这个职位,抗争复明是他的使命和理想。
变卖光所有家产,黄道周拉扯起几千人的队伍北上抗清。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这点队伍还不够清军塞牙缝。失败是必然的。出发前,夫人蔡氏说:
道周死得其所了。
明知不行却偏向虎山行,黄道周这种英雄气慨确实光彩照人。
被俘后的黄道周誓死如归。
清军派洪承畴来劝他投降,黄道周一脸蔑视地看着洪承畴,写下这样一副对联:
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承畴)。
将史可法和洪承畴相比,让洪承畴羞愧难当。
劝降不成,他上疏请求免了黄道周的死刑,清廷不准。
黄道周在狱中坚决不吃清军的食物,绝食十二天,这期间他的妻子蔡氏曾经来信,不提其他,只说了一句:
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
放心去吧,家里一切都好。
行刑的日子到了,黄道周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了一幅长松怪石,并给家人留下遗言:
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自天,舍命不渝。
跟随他多年的老仆人在旁边痛哭流涕,黄道周安慰他说:
吾为正义而死,是为考终,汝何哀?
去往刑场的路上,走到东华门的时候,黄道周停下了脚步,跟刽子手说:就让我死在这里吧,这里离高皇帝的寝陵比较近,不用去别的地方了。
最后留下一封血书与家人: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这就是黄道周。
有人会说,这人真傻,看不清形势。
黄道周不可能看不清。
说这些话的人跟今天所谓的一些公知何其相似!
大义面前,精神都沒了,命又何惜!
正所谓:
仗义每多狗屠辈,无情最是读书人。
黄道周是难得一见的读书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