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调研报告(“双减”一年成效如何)
云南网讯(记者 彭美娟)“现在孩子每天玩儿的时间更多了,课余时间可以参加更多感兴趣的活动,孩子开心了,我也就开心了。”儿子在昆明就读小学四年级的王女士对记者说道。
“双减”政策实施一年,效果怎么样?日前,云南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我省贯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工作情况进行调研,并形成报告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
“双减”成效初显全省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到97.18%
调研期间,省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在16州市开展了“双减”问卷调查,累计收集到13000余人次的问卷反馈。结果显示,家长普遍知晓“双减”政策,反映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大部分家长反映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明显减轻、培训费用明显减少。同时,家长对孩子的中考和高考仍存焦虑。
据悉,自去年7月启动“双减”工作以来,云南省及时成立“双减”工作专班,把工作列为“一号工程”来抓。在工作机制方面,研究制定出台推进配套政策文件15件,形成了“1+N”的政策制度体系,将“双减”纳入督政、督学、专项督导工作内容,逐级建立责任督学“随机督”和政府履行教育责任重点查的工作机制。
在课后服务方面,全面推行“三点半”课后服务。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进“5+2”课后服务模式;建立作业统筹管理机制;加强作业设计,积极开展课后服务;试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调动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
在校外培训机构清理整顿方面,开展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全面规范校外培训;严格培训收费监管,严防群众利益受到侵害。
目前,我省已实现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学生参与率达到了97.18%。全省3658个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预收费监管,纳入监管资金达1.66亿元。截至2022年5月,全省2553个学科类培训机构减少至72个,压减率达到97.18%。
“双减”工作任重道远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紧扣核心提出5点建议
全省“双减”工作成效初显,各项工作推进有力、有序、有效,但同时,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也了解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培训负担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成因,“双减”工作的推进还任重道远,离人民群众的期盼、期望仍有差距,工作的推进中还是存在政策宣传还不到位,课后服务保障机制还不健全、服务质量有待提高,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仍需加强等问题和挑战。
对此,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认为,“双减”工作的核心与关键问题在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针对现阶段存在问题,调研组逐一提出建议。
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加大“双减”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坚持正面宣传。加大对政策宣传解读,提高家长、学生和全社会对“双减”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持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全社会参与推动“双减”工作的新局面。
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探索完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及相关激励机制;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健全教师职称评价和绩效考核,将参与课后服务考核纳入其中;健全教学管理规程,聚焦新课程、新教材提高教师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课后服务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
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各级“双减”工作专班成员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沟通、衔接,尽快研究齐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加强工作专班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联动和信息互通;实现上下同频,要建立健全工作台账、信息报送以及定期调度工作制度,指导督促各地尽快成立“双减”工作专门机构;做好示范引领,要及时总结我省各地“双减”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适时召开“双减”工作工作推进会、现场会,加强点对点的工作指导。
进一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丰富课后服务内容。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程,规范教学行为;要提高作业管理水平,要着力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科学、准确地指导学校和教师提高课后作业设计质量,加强同区域、不同区域的优秀课后作业设计交流;提高课后服务水平,要督促检查各地各学校按照“一校一案”,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制定和调整课后服务实施方案。
持续强化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做好风险防范。按照各地实际情况制定培训机构的收费指导标准;加强对培训机构预收费资金的监管;规范培训机构的合同行为;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