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指哪三人(三苏父子并列唐宋八大家)

2023-04-04 09:43:59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三苏”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并列唐宋八大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有趣的是“三苏父子”同作《六国论》,皆为名篇。苏洵的《六国论》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

“三苏”是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三苏父子”并列唐宋八大家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有趣的是“三苏父子”同作《六国论》,皆为名篇。

苏洵的《六国论》是苏洵所写的《权书》中的一篇,《权书》共10篇,都是史论的性质。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三苏指哪三人(三苏父子并列唐宋八大家)

苏洵说: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苏轼的《六国论》通过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养士”的重要作用。

三苏指哪三人(三苏父子并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都争相养士,是他们得以久存的原因,并将“士”分为智、辩、勇、力四种,他们各有着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

苏轼认为战国时期之所以维系长久的关键,在于统治阶层能够给各种人才生存的空间和发挥才能的机会,

苏轼曾上书锐意革新的神宗皇帝:“臣窃以为当今之患,虽法令有所未安,而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

苏轼批判宋朝“重文轻武”的用人战略,以提倡国家要使“智、勇、辩、力”四种人才“区处条理,各安其所”为准则,苏轼认识到的“人”的问题,尤其是“智、勇、辩、力”之人中“秀杰”能不大量失业而让其“各安其所”的问题,也仍是现代社会要着力解决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

苏轼认为,秦始皇“既并天下,则以客为无用”,导致“民之秀异者,散而归田亩”,这就等于“纵百万虎狼于山林”,他们不愿“老死于布褐”,只能“辍耕太息以俟时”,而一旦时机成熟必“将噬人”,这正是“秦之所以速亡者”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如果说老爹苏洵是外交策略上论六国赂秦之弊,儿子苏轼则是从“人和”角度谈六国,那么苏轼的弟弟苏辙则是人从“地利”方面进行论证了。

苏辙《六国论》着重探讨了六国当时应采取的自安之计,全文抓住一个“势”字,站得高、看得远,从大处着笔,高谈阔论、说短论长,颇具战国策士纵横捭阖之风。

三苏指哪三人(三苏父子并列唐宋八大家)

苏辙说:六国“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的绝对优势,却相继为秦所灭,乃是决策者目光短浅,“不知天下之势”之故。

苏辙认为: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弊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他说:齐、楚、燕、赵四国,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苏氏父子的三篇《六国论》,各有侧重。老苏以“弊在赂秦”讽喻北宋丧权辱国的外交策略;苏轼以“养士”为论,讽喻朝廷漠视人才;苏辙以不知“天下之势”,讽喻只知偏安一隅而无俯察天下的心胸和战略。

论虽不同,目的却惊人的相似,那就是借古讽今,借题发挥,对宋王朝的政治乱象予以暗讽与警示。

一门三父子,父子皆文豪。纵论天下家国事,忧国忧民士人心,针砭时弊,悲天悯人,佳篇传千秋。

可是今天也有“一门三父子”并列解放军少将的佳话,大概知道的人不多吧?那就是开国少将金如柏,长子金一明,曾任廊坊陆军导弹学院政委,总参军训和兵种部政治部副主任、主任,2007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次子金一南,曾担任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是著名的军事专家,经常在电视上露面,就不用介绍了吧!

三苏指哪三人(三苏父子并列唐宋八大家)

这里只讲讲金一南的父亲金如柏,1909年2月出生于江西永丰。他是第一位晋升为正大军区职的开国少将,1959年11月就任昆明军区第二政委。金如柏是开国少将中少有的三个一级勋章获得者,于1955年9月在首批被授予少将军衔的同时,被授予了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三苏指哪三人(三苏父子并列唐宋八大家)

1926年,金如柏在任小学教员时就参加了革命工作,加入了县农民协会,任乡农协常委、县农协宣传员。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3军政治部社会股调查员、收发股股长。1930年10月入党。后历任红3军政治部宣传干事,红3军油印股股长,红3军组织干事,永丰县委军事部政治指导科科长,江西军区独立第3团政委,红2军团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代部长、部长。参加了长征。长征到达陕北后,任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第120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旅政治部主任、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绥野战军独立第3旅政委,绥蒙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政治部主任。1949年春至9月任学校党委书记。参加了大同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13军政委,云南军区第二副政委,昆明军区兼云南省军区第二副政委。1959年11月任昆明军区第二政委,成为首位大军区职开国少将。后又任解放军军事法院院长,第二炮兵顾问,中央军委委员。1977年9月至1982年8月任军委炮兵政委。1984年3月2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5岁。

当然,历史上父子同样有名的还不少,如三国时期的曹操、曹丕、曹植等。但是从遗传和进化的角度来说,比例还是很少的。虽然从封建世袭的角度说,老爹当皇帝,儿子也当皇帝,但是从智商的角度,诗人的儿子不一定是诗人,状元的儿子也不一定是状元,也就是说正常的遗传常常是虎父犬子的多,比如大衣哥朱子文唱歌不错,但他的儿子就不喜欢。这就是正常的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只有把良好的家风传承下来,才是硬道理!

网友们还知道哪些“一门三父子”的故事,请在评论区告诉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