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的意思

2023-08-21 14:16:47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知足常乐老子强调去除过分的欲望,终止过度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做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止则止,那你就会经常感到身心愉快。老子首先告诫我们:“知足之足常足矣。”如果你总是贪得无厌,那么这个饥饿的欲望总有一天会连同你自己一起被吞噬掉。只有你知道适可而止才会有更长久的富足。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底下没什么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人世间没什么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世

知足常乐

老子强调去除过分的欲望,终止过度的行为。如果我们能做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止则止,那你就会经常感到身心愉快。老子首先告诫我们:“知足之足常足矣。”如果你总是贪得无厌,那么这个饥饿的欲望总有一天会连同你自己一起被吞噬掉。只有你知道适可而止才会有更长久的富足。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天底下没什么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人世间没什么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世界上也没什么比想得到一切更大的错误了。所以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的人才能得到真正长久的富足。欲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如果要生活下去那一定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可凡事总要有个限度,如果欲望多了,大了,就会产生贪心,欲望过多过大,必然导致欲壑难填。贪求欲望者往往容易被各种各样的财欲、物欲、色欲、权势欲等迷住心窍,最终导致纵欲成灾,自取灭亡,欲望也就跟着戛然而止了。只不过这种戛然而止是伴随着灾祸而结束的。

其实,人最大的弱点就是你的欲望。当你的欲望被人发现了,那你就把自己的弱点暴露给他了。当他满足你欲望的同时,要提出一个附加条件的时候,如果你无法拒绝自己的欲望,那你就只能去满足他所提出的条件,这样你就成了自己欲望的俘虏和奴隶,这就是许多贪官产生的一个基本原理。知足可以使人在内心里建立起一种平衡关系,知足可以使人少一些佛经中所说的求不得之苦,也就是有所求而无法有所得而导致的焦虑心态。老子所说的知足并不是要求人们不要有欲望。而是一种不为外物所累的积极处世的态度。人的本性中就有对各种充满诱惑的外部世界的无限的欲望,但是我们作为万物之灵,人是有理性的,应该用我们的理性对过分的欲望加以控制。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做到知足,那么就真的可以常乐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只要你能够做到去除那些过分的过于奢侈的和过于骄横的欲望和行为,那么永恒的道所带给你的快乐才是可以长久的。

知止的意思

展开全文

知足还有第二层意思,那就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适可而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个人的所得满的几乎将要溢出来时不如及时停止追求,锤炼金属使其锋芒毕露,锐利的势头却难以保持长久;家里金玉满堂,没有能够长久守持得住的;富贵而又骄横的人往往是自寻灾祸,功成名就之后,如果你自己能够及时的归隐离去,这才是符合天道啊。司马迁说:“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如果你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那么最后可能会什么欲望也得不到满足,如果有了还不知道满足,最终你可能会失去原来已经拥有的一切。需求越小,自由就越多;奢华越少,舒适就越多。心境简单了,就有心思来经营我们的生活;生活简单了,我们就有时间来享受美好的人生。

那么对于不知道知足,知止而过分贪欲的人,老子认为,这样的人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灭亡。“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你能够得到的名声与生命哪一个与我们更亲近呢?生命与财产哪一个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呢?获得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一个对我们来说更为有害呢?所以如果你过分的吝惜,必定会带来更大的耗费;过多的持有,必定会带来更沉重的损失。如果你懂得了知足常乐的道理,就不会招致侮辱;知道适可而止的道理,就不会遇到危险,因此就可以长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太史司马迁感叹:“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老子教导:“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任由万物自然兴起而从不加以干涉,生养万物而不占据为己有,培育万物却不自恃其能,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正由于他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才能永恒不灭。

如果你真的能做到以弗始,弗有,弗恃,弗居的心态来行动,有可能成为圣人。在老子看来。知足常乐的要点在于你能否做到安贫乐道,去除那些华而不实的欲望,也就是要处其实,不处其华。他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纷乱的声音使人听觉不敏感,食物浓厚的味道使人的味觉受到伤害,纵情于荒野驰骋畋猎,可以使人内心狂乱,稀有的珍宝之物可能诱使人去行使不轨之事。得道的圣人只求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不沉湎于感官的享乐,因此要有所取舍。清净的福叫做清福,我们很多人可能都会享受鸿福,但是没有智慧的人是不会享受清福的。“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常乐的乐就是乐我们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富足,即使没有多少财产,但我们心无牵挂,思想富有者才是真正的富有,这其实是就是老子所说的知足者富。知道什么时候满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之人。可以说安贫乐道是古代贤士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态度,一个人若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即所谓的道,并且决心为实践这一理想而奋斗,那么你就应该做到即使身处逆境,终身穷困也不能动摇,也不能改变初衷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如果你想做到知足常乐,那么在名利场上就必须保持一份宁静平和的心态,做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宁静笃”。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达到了一个空明宁静的状态,但是由于有外界的干扰和诱惑,那么人的私欲开始活动,因此心灵就会感到不安,所以必须致虚和守静。追求虚空达到了极点,坚守清净达到了至诚,你就可以回复到心灵的清明。“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尽管世间万物纷繁成长,但是它们各自还是要回归于它们原来的出发点。回归出发点就叫清净,清净就叫复原本性,复原本性就叫常理,通晓常理之人,就是明白之人。不了解常理,为所欲为,那一定会有危险。若你要实现致虚就必须做到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致虚和守静不是说我们要与万物绝缘,而是说我们一旦入静了,我们就可以做到对那些功名利禄的诱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就是达到心远地自偏的境界,从而在日益复杂的社会中守护住一颗没有灰尘的澄明之心。老子的虚静思想有两层深刻含义,其一是指人生修炼,通过排除心灵上的杂念,也就是内在的私欲和外在的干扰来达到本性的回归。其二是指人生态度,在老子看来反者道之动,事物都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着的,而根则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

知止的意思

人归根之后就可以知晓自己的天性,明白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在什么地方,从而抑制住非分之想,戒除焦躁的欲念,就不会为所欲为。贪心不足从而归于虚静。事物循环往复的变化都是由道决定的,老子说的复归虚静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清静自然的状态,也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悟道之路。所有活着的人最终都是要死去的。当你的父母给了你生命的同时,也给了你死亡,在死亡面前是人人平等的 。而你在人世间获得的功名利禄都不可能随同你的生命一起被带走,甚至你的身体都是不属于你的。因为当你死亡的时候,你的身体还存在在这个世界,最后这个已经不属于你的生命的身体将化作灰烬或者被深埋在地下变成泥土,而新的生命形式又开始了。

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告诉我们人应当经常思考复本的重要意义。如果你真能够经常致虚极,守静笃,就可以与天地合为一体,与万物并为一身。你只有收敛浮华,归于笃实,凝神于虚,养气于静,才能够复本归真,从而实现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所以我们不要过于怜惜于你所获得的一切,过于执著于你所不能获得的东西。只有你在心底里真正做到了放下,你的心灵才真正不会受到外物所困扰而回复真实的平静。放下更多是指心灵的放下,放下一点愚昧,放下一点执着,放下一点牵挂,我们要学会知足,学会宽容,学会快乐。如果我们的心灵总不能宁静下来,我们就会失去圆通的心,就不会容纳他人,那么与你喜欢的人相处可以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你只有与你不喜欢的人一样能够和谐相处,这个才是考验智慧的时候。一个人只有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做到宁静,才能够做到心胸豁达,才能在心底接纳和包容他人,这可以说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 ,而是一种高尚的自我修养,是一种恢弘的气度,一种高超的智慧和一种恰到好处的处世策略。只有在此时,你才能切实体会到知足常乐者的真实情境。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