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爪兰秋天怎么养
我从小在淄河边长大,喝淄河水,吃淄河鱼,观淄河景,童年嬉戏在淄河滩。 自上世纪一九七四年淄河上游太河水库建成蓄水,流经故乡的淄河不再正常有水了。光阴荏苒,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然而儿时与淄河的亲近和故事,始终伴随着我,像一幅幅图画,愈久弥新,常常在我记忆的屏幕上闪现。 淄河上游
【1】 淄河是一条从我村边流过的河,一条典型的季节河。它发源于淄博莱芜交界处的群山中,向北注入小清河。 淄河最大的特点是水质清澈,甘甜爽口。由于它的源头及沿岸水系尽是沙山或青石山,泥土含量极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可作人畜用水。 河水随季节更替而变化较大。汛期水势浩大,浊浪排空,一泼两岸。它像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在宽阔的河滩上横冲直闯。形成了一段段不规则s型的偏心河。到了秋冬季节它又是另一幅面孔,秋波粼粼,波澜不惊。像一位美丽的l淑女,温和而静谧。 淄河是一条落差很大的河。由此形成了若干缓流段和急流段。缓流段较长且水流平稳,水也较深,河底尽是细沙,脚踩上去绵软舒适。急游段较短且水浅,水流遄急,河底尽是鹅卵石,踩上去光滑而硌脚,不易站稳。由于水流急促而形成波浪,波浪产生轰响,汛期水大,波涛汹涌,其声如滚滚陈雷,一派轰鸣,站在河边,使人顿感恐怖。秋冬季水小,波浪声似一条直线的哗哗声。音质清脆,传得很远,成为淄河的一大特色。急流段由于水浅,是渡河的必选河段,但由于水的冲力大,人一但被冲倒,很难爬起。会水的人或奋力游出急流上岸,或随波逐流到缓流段再游出来。不会水的人一但冲倒,则有生命危险。 我村在淄河的西岸边,依山傍水,风景独特。我家在村子的最东边(也是最下边,因村子是在西高东低的一面坡上),我又住在院子的最东边的两间小北屋里。在屋的东墙上有个大窗户,面向淄河滩。由于我家地势较高,站在窗口向东瞭望,淄河如在眼前。当春风呼呼地刮上几天几夜,从窗口就会看见河东岸柳树顶上黄中带绿了,这时足不出户就知道春天来了。到了秋收季节,淄河上架起了长长的木板桥。桥上人来人往,每当收工之时,生产队里男女社员一队队的从桥上走过,他(她)们挑着丰收的庄稼,那矫健的身影,那欢歌笑语,都在窗口看得清楚听得真切。 每当夜幕降临,村里村外万籁俱寂,淄河那悦耳的波浪声就会从窗口传入屋内。恰似大自然送来的催眠曲,那时躺在土炕上的我常常伴着它进入梦乡。 那个时候人们还驯服不了淄河。整个淄河滩里什么建筑物也没有,只有一条百米来长的栏河坝,年年修建,年年冲毁。 淄河岸边的村庄
展开全文
一条小支流由南向北沿村而过。小支流以西是各家各户的许多桃园,大队的桑园,腊条地等。整个村子被树林包围着。小支流以东有三眼水井,南北排列着,那高高的圆圆的井台在河滩上十分显眼。 在村北头的土崖上悬着一个古堡式的建筑物,村民叫"北阁子"。此阁子七八米高。里面是青一色的青石砌成,石料大小均匀,细打细剁。顶部呈弓型。阁子的外顶长满野草,四个角据说以前有石兽,那时已荡然无存。从外面看已十分破旧了。但阁子里面十分整洁干净,有阵阵宏亮的回音。由于高悬在河滩上,西边又冲着条大沟。常有顺河风穿阁而过,夏天非常凉快,许多年龄大的老人经常在这里乘凉。闲谈啦呱,说古论今。据老年人讲,此阁子是我村的西阁子,另外还有三个在河滩里。 原来我村在淄河滩中间的山谷平地上,村名叫"下庄",现在河东岸对着我村有个上庄村。 相传春秋后期,诸侯割据,各自立国。那时临淄为京(齐国京城),我们这一带为海。(我村东北淄河东岸的雪山上有大铁环,据说是挂船用的)。后来海水退却,我们这里变成了山谷小平原地。 明朝陕西大移民,我们的祖先从陕西迁移到这里开荒建村。我村百分之九十姓张,是从陕西宁阳县迁来的,根据周围各村碑文记载,这一带的村子几乎全是从陕西迁来的。当时的下庄是这一带土地最多的庄,村子建的很好,村的周围有围墙,东西南北各建一个阁门楼,我村的北阁子就是当时的西阁门楼,因门匾朝西,上书"望川二字。不仅如此,村里还有楼,楼主人张员外是个大善人。他经常在清晨上楼,然后四面瞭望,发现谁家没有炊烟,就吩咐家人将粮食送过去。后来被他接济的穷人为了感恩,将此楼叫做"望穷楼"。那时还没有淄河,只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水沟,放羊的隔着沟撇干粮。 岁月在延续,时代在变迁。又不知过了多少岁月。清朝雍正八年夏秋之交,天下大雨,连月不晴,一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上游山洪暴发。加上当地雨水饱和,土地泡透。那条小水沟越冲越宽,最后山谷里的平地几乎全部冲走,只剩下两岸有山体遮挡的极少部分,即残存在淄河滩上的坑,是这一带最好的土地。伴随着洪水而来的是上游巨量的沙石向北压来,下庄面临灭顶之灾。为了逃命,下庄搬到了西山的土崖上,改了村名叫"西崖头"。由于这里地少,养不了这么多人。于是一部分村民到了外地。青州市牛角村全是这里搬去的。还有的去了临淄,邹平,张店等地,张店的杜科张姓就是从我村迁去的。 阴雨下的太河水库
【2】 大自然在故乡的神奇变化,使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沙滩,小沟变淄河。 淄河是一条美丽且具有魅力的河。它水清,沙白,石兰。干净,清洁,亮丽。苑如一个天真纯朴的少女。周围的环境也是好景如云,美不胜收。看那两岸群山,南北伸展,连绵不断。东边的山伟岸挺拔,玲珑俊美。西边的山,山体雄壮,熊卧虎踞。宽阔的河滩上,洲滩棋布,杨柳成林,一望无际。 每当春临淄河,鲜花盛开,千树披绿,百鸟争鸣。在百鸟春唱中,"黄梅到处"一种挺大的鸟,它的歌声是人们最爱听的。它音质优美,音高响亮,余音缭绕,使人百听不厌。此鸟还有一个特点,白黑不停,穿林过村,边飞边唱,三五个在淄河滩里鸣唱,周围十里八庄都会沉浸在那优美的歌声中。 我们小朋友们兴致来了,还跟它对唱:黄梅到处,你在那住?黄梅到处,我住山后。黄梅到处, 山后吃啥?黄梅到处,黄瓜炒肉。 黄梅到处,给我吃吧?黄梅到处,不够不够。随着鸟唱的谐音,给它对上想象的语句,好似人鸟对答,歌手对唱。 秋天的淄河更是充满着生机,多姿多彩。当天气晴好,风平浪静之时,过了中午,大批的白稍子,红翅就会倾窠而出。最大的在前,稍小的在后。鱼群呈箭头状,又如彗星状。多而不乱,慢悠悠地闻着河底向前游。到了急流段再折回来,如果没有受到惊吓,它们会来回往返地游来游去。当鱼身侧翻,白色的鱼鳞与阳光辉映,像一道闪电从水中射出,往往使人眼花瞭乱,惊悸不巳。 只要是天气晴朗,空中也有好景。丹顶鹤每年秋天来淄河觅食。它那长长的两腿向后伸直,巨大的翅膀一动不动,在淄河上空盘旋,庞大的鹤群遮天蔽日,那高吭凄切的叫声惊人魂魄。 淄河的秋夜最是迷人,当月缺之时,无数的荧火虫会贴着河面飞来飞去。那忽闪忽闪的绿色荧光照的河面若明若暗,犹如幻景一般。 当月圆之夜,一轮明月悬挂天空,万倾银辉洒向河滩,淄河犹如一条闪光的白链,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风和日丽的太河水库
淄河不仅有着春花秋月般的美貌,它更是一个摇篮,一个有非常吸引力的摇篮。每年的三月前后,是淄河的断流期。河水逐渐变小,最后干涸成一片片的死水湾。这是小朋友最忙的时候,几乎天天抽空跑淄河。河水干了拾干鱼,太引诱人了。这时候捞鱼,早上起的早很关键,因为夜里有十来个小时,这期间河水会变小或变干。有时往往好几个人同时挂念着一片水,早晨各人都想占个最早,结果还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来者。我曾有几次早起而落在别人后面,心里那个窝囊,像吃了屎一般。 夏天的淄河像磁石吸铁那样吸引着我们小朋友。当烈日炎炎或闷热难挡之时,一头扎到河里,顿时浑身凉透,那滋味,吃肉也不换。小孩子在河里玩,最盼望地是尽早学会游泳。因为会游泳了深水里也敢去了,在水里更自由了。我在同龄小朋友中是最早学会游泳的。我有一个有利条件,我哥教会我的。我哥教我也是有目的的。他比我大七岁,当时给生产队里割驴草。他也爱水,所以割草老是围着河滩转。上河滩就得过河,他为了叫我帮他抱草才早教会我游泳的。我还清楚地记着我哥教我学游泳的过程。他先告诉我要领,即两胳膊向后扒,两腿上下拍打。然后抱起我来向深水扔。我照他说的要领做,结果没沉底,几分钟就会了。 因为早学会了游泳,我还救了两个小朋友。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下午,我跟着哥哥去河滩割驴草,当我抱着草面向河里时,危险的一幕出现了。只见尾随我们来河滩的小朋友张守吉,张花保不知怎地在深水里挣扎。只见他俩两手乱扑打,嘴里向外吹水,发出嗡嗡的声音,一会儿沉到水里,一会儿又稍微露出水面,危在旦夕,命悬一线。我迅速环视四周,没人,我哥又走出很远,我喊他他也不上这里看。这时我急了,撸下裤子箭一般冲向水里,用尽全力向他俩游去,然后一手架着一个在没头的水里憋着气走了好几步,把他俩拖上了岸。若不是我会游泳,我是不敢去深水里救他俩的。多少年过去了,一想起那生死存亡的危险场景,那分秒必争的危急时刻,心里还很紧张。 在淄河里游泳,最有兴趣也最有刺激性的方式是在发大水时赶浪或横渡淄河。 发大水时,当洪峰过去后就会起浪。淄河里浪高时有两米来高。这时可靠近河当中,迅速进入河当中,赶上波浪的节奏,身体立在河中,两脚猛蹬河底,冲出水面,刚好出现在浪头上,如果水深没人,这时要迅速换气,然后随着波浪下迭再沉到水里,再次冲出来到浪顶,如此返复,引人如胜。如果赶不上节奏,被浪击打,非常可怕,往往是鼻口出血,那巨大的压力呛死人很容易。我曾有一次被浪连续击打面部,鼻子被呛出了血,那感觉既像被烟炝了又像乱针扎着,难受极了。 横渡淄河,尤其是在发大水时,也是很惊险的。我常与比我大三岁的李星农相伴渡河,他挺胖,像个牛犊子,力气很大,水性在小朋友中是最好的。有他在,我总觉着胆子壮。他总是性急地先我一步跃入水中,我也总是紧随其后给他壮胆。我俩一前一后,奋力向前游去,当到了河中心急浪区,不能过度用力。要巧借河水向外撇的力量。保存力量,等过了急浪区可全力向前游去,这时进度快,很快就游到浅水里,这时可半游半走地上岸,因为淄河的河岸坡度很小。在急流中拼搏,可锻炼人的胆量,魄力和毅力。 淄河上游的齐山云雾
【3】 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由于我家离淄河近,长年累月的生活在这里,所以对淄河了解最深。河里有什么鱼啊!什么鱼什么习性,都了如指掌,熟记于心。就拿淄河鱼的种类来说,闭着眼摸摸我也知道是什么鱼,啥时候我也忘不了多少种。它们是鲤鱼,鲫鱼,鲇鱼,黄鱔,白梢子,红翅,花红翅,滑子,觅汉鸭子,沙里趴,泥鳅,油杠子,嘎牙十三种。此外还有虾,鳖,螃蟹。数量最多的是白梢子,它占总鱼量的约一半。最少的是嘎牙,基本见不到。最好吃的鱼是觅汉鸭子,这种鱼的肉是蒜瓣子型的,稍硬,香中带点麻,特别香。 鱼的习性各种各样,有的深藏不露,如鲇鱼,鲤鱼,鲫鱼。有的喜欢在外面,如白梢子,红翅。有的喜欢活动如白捎子,红翅,滑子。有的喜欢静卧,如鲇鱼,觅汉鸭子。真是各种各样。还有一些物侯现象,如鲤鱼农历七月向上游,八月向下游(七上八下)。螃蟹秋天夜间上岸爬等。掌握这些知识,对捕捞挺有用。 由于淄河水质好,那时又无污柒,鱼,虾,蟹都特别香。用一句当地话就全概括了鱼的香味,即"偷着是吃不了淄河鱼的"。 我是吃鱼比较多的,因为我爱捞鱼,也会捞鱼,徒手逮鱼是我的拿手好戏。就拿逮白梢子,红翅来说。这要等到汛期过后水清了。这两种鱼喜欢在岸边热乎乎的浅水里,可来回撵它,待它精疲力尽后,它就会向岸边的小石头边藏,一动不动,很老实,这时任你拿任你掐。有时一个中午我能逮一大掐。逮这两种鱼,腿必须快,因它跑起来似箭一样,必须快速跟上它。为撵鱼我的脚上常把沙子硌进肉里,逮完鱼后才感觉疼。 逮鲤鱼我也有套办法。根据鲤鱼习性,可用长杆子或其他工具投深水岸边的大石头,将它投出来后,把它赶到浅水里,来回猛撵。这种鱼有个特点,好上人的身后藏。这时由于水浑,它的身上落满泥土,似露非露,不仔细看往往看不到它。但这正是逮它的最佳时机。因为这时人能靠近它了,它不再猛窜了。但必须慢慢接近,小心翼翼,逮任何鱼都怕性急鲁莽。两手要迎着鱼头慢慢合拢,当掐住鱼后千万别使劲攥,这时鱼会蹦,劲很大,蹦出水面老高。要等鱼蹦,一般蹦两蹦它就沒劲了,这时才能掐牢攥实,将它拿出水来。 有一年的冬天,天气阴沉沉的,我与两个小朋友去拾柴,我们因挂念着村南很远的河里已好久不去了,那里有鲤鱼。于是我仨一拍即合,都同意去那里拾柴。还有一个原因是那里河边有许多老桑树,有许多枯枝,弄下来劈巴劈巴比上山拾柴省劲多了。我们到了先弄柴,每人劈了大半架筐。就转身仔细观察水里的情况了,我脱了棉裤站在河边的浅水里,用镢撬深水里的大石头,这天运气好,惊出一条三四斤重的大鲤鱼,一个小朋友性急,朴通一声跳到水里,结果水深淹没了头顶,冷得上了岸。这时那鱼受惊吓迅速向南跑了。这时我在岸上边跑边盯着那鱼,然后斜着冲进水里。撵出七八十米撵上了,又撵了几个来回不见了,根据经验在身后发现了它。当我掐住它时由于鱼大手小拿不起来。没办法我只好连掐加摁地在河底里推着它上了岸。也该当得鱼,几分钟后大雪突然下了起。鱼逮着了,心里那根绷着的弦松了。这时才觉得身上发抖,两脚像针扎一样的疼。我赶帮披上棉袄,将脚伸到棉裤腿里,再将棉裤腿口折回来,包住双脚。哪里急顾哪里,尽管光着腚。逮鱼就是这样,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活动,一但进入境界,什么都忘了,全部精力都集中到鱼身上了,真快乐。 还有一种众人捞魚的方法,"改河",即将一条支流截短,然后捞支流里面的鱼。改河需要有一帮意志坚定,协作能干的人,否则,在最后埂坝合拢时,由于水急难堵而半途而废。如果齐心协力改住河,尽管刚筑起的堤坝渗水,但一些鱼已经露出脊粱了,在人们的脚边乱踫,鱼尾打的脚面啪啪地响。那情景,各人心里那个高兴,用心花怒放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鱼有一个特点,河水截断后都向上游走。这样改完河后,在堤坝后的浅水中就捞不少鱼。这里的鱼捞净了,再顺着河向下捞,这时会看到一些身体较宽的鱼如鲤鱼,鲫鱼,因水浅而扁着身子艰难地向上游,尾巴打得水啪啦啪啦的响,这正好指示它们的身体位置,在夜晚捞它们更方便。在急流段,水已全干了,那雪白的水身在月光下即使不蹦跶也能显而易见,那拾干鱼的愉快心情把刚才改河紧张劳累感驱散了。 我最后一次改河是在一九七四年秋天,那是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改河的七八个人,是大队筛沙队的青年人。 淄河岸边的村居
淄河,不光水里的鱼香。水上的野鸭,也是别有风味的。我曾有幸吃到野鸭肉。那是个深秋的早上,我还沒睡醒,我母亲因没柴做饭而发火,我被吵醒,我知道她是冲着我来的。我莽里莽状起来,摸着条拘绳就窜了,我在淄河滩上晒了一片柳惠草,还不大干,因此直奔那里,当我过了大河来到小河时,看到一只野鸭在水里,我猛扑过去。是只死的,眼上有个洞,我又在周围找,结果又找了一只,这只翅膀处的身上有个洞。我知道这是被猎人打伤飞到这里死了。这两只野鸭很胖,提着沉甸甸的。意外的收获使我惊喜万分,我也不背柴了,赶回家向母亲立功赎罪。我父亲将鸭秃了,肉是乌色的,不是很鲜亮,裹上爬豆面子炸了一大爬篮,那味道很香还有点脆。 与鱼和野鸭相媲美的野味在淄河西岸山里也很多。那是一种红嘴,红腿红脚,干草色的颜色,二斤来沉的一种山鸡。它像鸡且叫声"呱叽呱叽"当地叫它"呱鸡子"。它生活在山上,以草种子为食,不吃庄稼,是一种肉味特别香的山中珍品。这种山鸡冬天群居,一群有百来只,其他季节散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绝迹。
淄河岸边的山峦初醒
【4】 俗话说"月是故乡明"。这说明人人都有爱故乡的情怀。而淄河让我爱的地方太多了。这首先是大自然造物主的偏心惠顾了这里。就拿淄河滩来说,我村往北三里以外,往南八里以来,都很狭窄。而在我村一带,河滩加上东边杭地,两岸山间足有二华里的宽度。来到这里,往往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之感。由于河滩的宽阔,因而形成了除淄河主河道外,支流众多,河间有大片冲积沙土地的奇特地貌。我村东南(村民叫南河),淄河滩的中央有几十亩沙土地,似河中之洲,即使讯期洪水漫灌,这里也淹不着。这些沙土地是种植地瓜,花生及瓜果蔬菜的优质土壤。更由于这里空气清新,无病虫害,种出来的作物格外好吃。过去我村有一位老人,解放前在淄河滩里种了一辈子地,生活富裕。有时喝上点酒,逢人便说:"我吃香的,我喝辣地,我沙窝头里剥剌里。 由于这里远离村庄,又有东西两河阻隔,汛期人迹罕至,因而成为鸟的乐园,蛙的王国,蝉的世界。在这里,上百只鸭兰子在空牛一窜一窜地边飞也哨是常有的现象。上千只大小青蛙在湿地上跳跶也不希奇。树上有万只蝉也不是凭空杜撰。(那时树林里的蝉蜕一堆一堆)。 在这片沙洲西边的杨树林边有一条渗水河,即使是汛期,这条河也是清的,水很凉。水里常年长着嫩绿的水萝卜菜。在渗水河的中央有一片水湾,水湾南北有一百来米长,里西除了水萝卜菜,还有长长的淤柴,由于水深草多,水蛇,青蛙,疥蛤蟆很多。当人们从高高的河东岸向南或向北走时,岸边草丛里会有.排排青蛙跳入水中。人在后而走,蛙在前头跳。那弧型的跳迹,那成排的蛙阵,一直延续百来米,成为我们小朋友夏秋常来观看的奇景。 淄河岸边的山也是匠心独造的,不乏神奇。看那狐狸洞。全是天然的石洞,而且不大不小,量身定制,神青地是那些洞都在山半腰以下,面朝淄河,为狐狸来淄河饮水提供方便。 在淄河岸边西山北槐沟前坡顶,有一片悬崖,崖底有一洞,洞虽不很深,但向上空间很高,有近十米。上部有个天窗,阳光射入,洞内明朗。由于这里长年住着许多野鹁鸽,因而村民叫"鹁鸽楼子"。(鹁鸽就是鸽子)。鹁鸽楼子奇特之处就是它的天然构造。洞的四壁有许许多多的突出来的钟乳石,这为鸽子提供了住所。天窗处里边有平台,供鸽子玩耍。顶部有一石臼,顶端下雨时有水渗下淌入,成为鸽子的饮水池,那石臼造型之标准,那光滑程度,酷似人工制作。 在鹁鸽楼子下面的山谷里,也有神奇现象,在那里,只要咳嗦一声,还是高声说话,山声立即就会返会原声。那真切感,使人难辨真假。我们小时候来这里割柴,一进山口就齐声叫"山孩子"(那时我们称这里有山孩子)。那稚嫩的童音,在山谷里久久四荡。很可惜,一九七一年,辛大铁路(即现在的辛泰铁路)在山谷外修建,由于那时缺乏环保意识,几十吨炸药的开山之炮将山音炸没了。 在我村南有一小山,形似馒头,由于远离西山,所以叫"孤子顶"。此山虽矮,但由于突入淄河滩,东边陡如悬崖,恰似观景台,居高临下看淄河,得天独厚。到了讯季,每当暴雨过后,村里做人多来这里看河水。那山顶上往往坐着黑压压地一片人。那沿着南边山根咆哮而来的洪水,迎头撞击在山下,那巨大的轰鸣声,那击起的高高浪花,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汛期到来的淄河
淄河美不胜说,就连在河边种地,也成一景。我父亲曾是一个河滩护林员。他喜欢开荒,河边的淤土他也开成地。有一年他在淄河边种了一片高粮,那年讯期来的早,水比往年大。在高粱长到一人高的时候,被上涨的洪水淹了。但由于高粱没倒伏,过了些日子,不但没泡死,反而继续长高秀穗。当高粱成熟时,红彤彤的一片高梁长在兰兰的淄河水中,成为淄河一道亮丽的风景,引来了村民好奇的目光和啧啧赞美。
太河水库汛期泄洪
【5】 水美山美人也美,故乡的人心底善良,勤劳吃苦,乐于助人。这里的人如何勤劳,你只要看看那山上的梯田你就知道了。从山脚到山顶,凡是有土的地方都建成梯田。由于山地过多,种地非常辛苦。那时除了牛驴帮点忙外,全是人工种地,一条担子终年不离肩。你再听听那时的一首坡名编成的顺口溜你就知道了我村土地的家底。. 北旮旯沟,南旮旯口,杨山峪子北槐沟。 南山顶,北山坡。耳朵眼子小东河。 马蹄峪,前坡子山,荊峪后坡淄河滩。 东坡南坡西坡脚,南河地瓜种得多。 花林庄子田家台,南头西头和后崖。 看了这首顺口溜,就会发现,我村的地大都在山坡山顶上,种地非常累。 故乡人虽穷苦,但不失善良。就拿外地人过淄河来说,夏季水大,河里无桥。外地人不摸水情不敢过,全凭当地人护送过河。自古以来都是义务护送,没有人要钱要物。(除非被护送的人给点东西)。护送别人过河是个挺费劲又很危险的活。但没有人拒绝的。那时护送人过河,还有一个很难堪的事。即护送者必须脱光衣裳,以防在水里产生阻力,护送男的好说,若是护送女的,很不好看(当地称河道无礼)。尽管这样,善良仁义的故乡人,祖祖辈辈护送渡河,没听说有半点丑闻。 村民在桥上观看久违的淄河水滔滔
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夜晚,河东南岸长秋村八路军营长冯毅之一家被敌人追赶,来到淄河边,欲投我村避难(那时我村是八路军根据地),但正赶上淄河发大水,难以渡过。我村得到了消息,村干部及抗日骨干火速找人救他一家过来。很快一支由翟作君,张永闲,张效绪等十余人组成的渡河队伍出现在淄河边,这都是些水性好力气大的壮汉,他们一听冯营长一家遇险,个个如同身受,因而个个不怕危险,奋力护送冯营长一家,硬是在漆黑的夜里将冯营长一家救过河来,使他一家躲过一劫。解放后,冯毅之成了山东省文化馆馆长,凡是西崖头村的人到济南他家,他都贵宾相待。 泄洪时的激流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村以西五村(葫茹台,土湾,蓼坞,东井,西井)吃水困难。当时的黑旺公社决定从淄河引水,东水西调,解决西五村吃水难。这项工程,从我村东南河滩上打一眼机井,铺设管道穿过淄河将水输送到西山根,再建扬水站,用水泵将池水顶到西山上,再用盘山小水渠经葫茹台,土湾送到蓼坞,再用水泵顶到东西二井。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项工程非常艰巨,需要大量的人工投入。 我村的团员青年积极支援工程建设。他们利用空余时间,大搞义务突击劳动。记得当时一首快板中有这么两句:"张美淑张美兰,挑着担子一溜烟"。张美兰和张美淑是一对亲姐妹。她俩岁数挨阶,都是大个子细苗条,是一对思想积极,扎实能干,品貌兼优的好姑娘。当时表扬的是她俩和第三生产队的众姐妹,从村南淄河岸边的石灰窑挑石灰到南边扬水站工地去的情景。由于干义务是挤时间,因此挑起担子基本是小跑。这一带是风口,南来的顺河风常年不断,迎风小跑,风刮石灰扇起白烟。可以想像她们走得多么快啊! 而不为人知的是,还有一支青年妇女突击队,在第二生产队妇女队长共青团员张美花的带领下,牺牲晚上休息时间,在工程工地抬管子,扛石头,挖水沟。哪里有急活她们就去哪里干。这支女青年突击队思想积极,身体结实,干活踏实。是一支名副其实的铁姑娘队伍。我曾多次见她们月光下挑着水向五里外的葫茹台村送去。 一九七一年冬,西崖头村在淄河滩垫地造大寨田,采土崖塌落,张美花为救他人而英勇献身,当时年仅二十三岁。 张美花是个全村人公认的好姑娘,她心底善良,尊老爱幼,勤劳能干,乐于助人。全村人为失去这样一位好青年而悲痛。更为能有这样一位优秀淄河女儿而自豪。 张美花的英雄事迹很快传遍了淄河两岸。 一九七二年春,共青团淄博市委员会授于她范模共青团员称号,号召全市团员青年向张美花学习。同年《大众日报》发表通讯"山村红花向阳开"。对她的英勇事迹进行报道。 淄河上的太河水库大坝
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已成了花甲老人。然而那颗跨越世纪历经沧桑的童心似乎还没有长大。我常常伴随着莫名的泪水陷入遐想。 . 如果时光能倒流多好啊!再回到那个生态完整的环境,再过过那天真快乐的生活。 淄河,我爱您,您不仅是盛载我度过愉快童年的摇篮,更是滋养培育我走向成年的母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淄河,可爱的母亲河,我还想投入您的怀抱,在梦中也行。 淄河滩涂
图片摄影:赵守光
散文作者简介:张永柱 淄博市淄川区黑旺镇西崖头村人,1956年生,自1975年至2012年在黑旺铁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