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是怎样的?

2022-01-09 17:26:25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科举制在我国一共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使很多底层的人民能够进入国家管理层,并且使读书人能快速进入上层社会,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科举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科举制在我国一共持续了一千三百多年,旨在为国家选拔人才,使很多底层的人民能够进入国家管理层,并且使读书人能快速进入上层社会,从而施展自己的才华抱负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科举制也打破了以前人们依靠门阀氏族当官的特殊方式,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一般情况下考试要经历乡试、会试、殿试。他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只有参加了乡试成为举人才有资格参见会试,而会试中会录取前三百名,被称作贡士,所有贡士有资格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

但是要参加乡试之前您必须要有秀才的身份,在古代这个身份的得来极为不易,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能获得一个秀才的身份,一方面秀才是一个读书人进入仕途的起点,只有获得秀才身份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从而真正进入自己的仕途之旅,另一方面成为秀才在古代可以拥有不同于平民的特殊地位。秀才不用服徭役;秀才可以免费在官办的县学里面读书;秀才可以穿长衫;秀才也不用给当地官员行跪拜礼,仅需作揖即可。

要成为秀才需要参加童生考试,而童生考试,依次又需要县试、府试、院试三级,院试合格者成为秀才。成为秀才参加乡试,在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就是我们熟知的解元。成为举人可以参加会试,考中的成为贡士,第一名被称为会元。最后就是这些贡士参加殿试,考中的被称为进士,而进士的前三名就是大名鼎鼎的状元、榜眼、探花。自此这些进士成为天子门生。

中国古代科举前三甲指的是什么?

科举正式成为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始的。大致分为考秀才、考举人和考进士。其中最高级别的人考进士,因为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所以考中的人称为天子门生,极为荣耀。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是怎样的?

殿试名次的排列分为三甲,一甲共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其中二甲第一名称为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传胪后颁发上谕,一甲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名、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科举制度等级示意图,古代科举考试的制度是怎样的?

宋代人曾说,“状元及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矣。”可见考取状元,是多么光荣的事。

在形式上,皇帝对于前三甲也给予极高的待遇。

在清代,有殿试传胪典礼,十分隆重。典礼时到,礼部堂官诣乾清门奏请皇帝礼服乘舆,引入太和殿升座。此时,中和韶乐奏隆平乐章;阶下鸣鞭三响。鞭用皮制,长一丈余,司礼者执鞭柄由下飞舞,回旋而上,鞭声清脆悦耳,响彻云霄。鸣鞭毕,丹陛大乐奏庆平乐章,读卷大臣等官员向皇帝行三跪九叩礼。

大学士进殿从东楹的黄案上取出黄榜,授给礼部尚书,陈于丹陛正中的黄案之上。这时,丹陛大乐又起奏,鸿胪寺官员引新进士就位,宣读制诰:“某年某月某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传胪官唱第一甲第一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唱第一甲第二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右侧稍后;唱第一甲第三名某人,引出班跪于御道左侧再稍后处。然后唱第二甲某人等若干名,第三甲某人等若干名,不引出班。唱名毕,鼓乐大作,大学士至三品以上各官及新进士均行三跪九叩礼,中和韶乐奏显平乐章。

典礼完毕,皇帝乘舆还宫。礼部尚书用云盘奉黄榜,置于彩亭之中,在礼乐仪仗下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在长安街张挂三日。

新进士左出昭德门,右出贞度门,一甲三人随榜亭由午门正中出。由于丹陛中石只有皇帝才可以踩践,所以午门的中路除非皇帝出行从不开启,殿试传胪后准许文武一甲进士由此门出,这是连亲王宰相也不能享有的隆遇。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