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乙肝、慢性乙肝治疗有何区别
摘要我国乙肝发病情况特点是:急性者很少,绝大多数为慢性;显性发病者不多,隐匿潜伏状态者居多;急性乙肝预后良好,慢性乙肝预后较差。急性、慢性乙肝预后不同,治疗原则各不相同。 1急性乙肝起病较急类似感冒
我国乙肝发病情况特点是:急性者很少,绝大多数为慢性;显性发病者不多,隐匿潜伏状态者居多;急性乙肝预后良好,慢性乙肝预后较差。急性、慢性乙肝预后不同,治疗原则各不相同。
1急性乙肝起病较急类似感冒,之后出现黄疸(身黄、眼黄、尿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油腻等,家族中没有乙肝病史,自己也从未有过“澳抗”阳性,急性乙肝是一种相对自限性疾病,所以在治疗上应强调急性期严格消毒隔离,卧床休息、合理饮食、适当营养、注意对症用药,用药以中药制剂为主,强调安全有效。病初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油腻、疲乏等)较重,尿量减少、尿色赤黄。黄疸明显、胆红素较高者可适当静注保肝降黄药物,如复方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苦黄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转氨酶明显升高者,可以选用复方双花冲剂以及能量合剂。急性乙肝患者一般不用特殊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不用免疫制剂(如胸腺肽等),对于中药降酶制剂也要格外慎用,如含有中药五味子、甘草甜素等的药物,注意其反跳及掩盖病情的可能。急性乙肝不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果患者发病6个月后,检查乙肝表面抗原(“澳抗”)仍为阳性,肝功能异常,说明急性乙肝已转为慢性,此时必须加强抗病毒治疗的力度。
2慢性乙肝一般起病都在半年以上多数起病隐匿,在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突然起病或通过偶然查体发现,B超检查可以协助诊断。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强调三分药治,七分调理。在心理素质上要有克敌制胜的坚强斗争意志,精神要愉快,生活有规律,注意合理安排饮食,反对过度营养引起肥胖,除出现黄疸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显著上升时要卧床休息外,一般症状不多,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应适当活动,注意动静结合。用药切忌过多过杂,切勿有病乱投医滥用药,换药不宜太勤。选用抗病毒药、调整免疫药、活血化瘀药、抗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时,一定要有医师指导。患者“久病成医”,可以自己掌握一些乙肝的科学常识,配合医师选用适宜于自己的调理方法,让身体逐步增加抵抗力,最后战而胜之。
慢性乙肝的病理机制复杂,矛盾很多。既有乙肝病毒的持续存在,又有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既有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又有肝纤维组织增生、微循环血流淤滞、肝血窦毛细血管化、肝脏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既有肝脏本身病变,还有肝外病变(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肝源性糖尿病等)。具体到每个患者除有共性特点外,更有其个人特性。因此临床医师必须仔细、全面了解病情,分析研究患者的主要矛盾,尽可能根据病程和病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个体特点,对症并较合理地用药。对乙肝病毒复制标志明显阳性的患者(如乙肝e抗原阳性的“大三阳”,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应当选用抗病毒药(如干扰素、拉米夫定、泛昔洛韦等);对以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主的患者应选用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如胸腺肽、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等);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患者应用活血化瘀中西药(如复方丹参制剂、川芎嗪等)改善微循环;肝细胞损害严重的患者应采用以保护肝细胞和修复为主的综合治疗(如促肝细胞生长素、肝肽、还原性谷胱甘肽等)。目前虽然还没有针对性特别强、作用特别可靠、疗效特别肯定的特效药物,很多药物都只是在研究和临床试用中,但是只要医师们真正能经常分析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抓主要矛盾用药,就能做到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施治,尽量对症合理选择用药。
1急性乙肝起病较急类似感冒,之后出现黄疸(身黄、眼黄、尿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油腻等,家族中没有乙肝病史,自己也从未有过“澳抗”阳性,急性乙肝是一种相对自限性疾病,所以在治疗上应强调急性期严格消毒隔离,卧床休息、合理饮食、适当营养、注意对症用药,用药以中药制剂为主,强调安全有效。病初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油腻、疲乏等)较重,尿量减少、尿色赤黄。黄疸明显、胆红素较高者可适当静注保肝降黄药物,如复方茵栀黄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苦黄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等;转氨酶明显升高者,可以选用复方双花冲剂以及能量合剂。急性乙肝患者一般不用特殊的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拉米夫定等),不用免疫制剂(如胸腺肽等),对于中药降酶制剂也要格外慎用,如含有中药五味子、甘草甜素等的药物,注意其反跳及掩盖病情的可能。急性乙肝不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果患者发病6个月后,检查乙肝表面抗原(“澳抗”)仍为阳性,肝功能异常,说明急性乙肝已转为慢性,此时必须加强抗病毒治疗的力度。
2慢性乙肝一般起病都在半年以上多数起病隐匿,在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突然起病或通过偶然查体发现,B超检查可以协助诊断。慢性乙肝的治疗原则:强调三分药治,七分调理。在心理素质上要有克敌制胜的坚强斗争意志,精神要愉快,生活有规律,注意合理安排饮食,反对过度营养引起肥胖,除出现黄疸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显著上升时要卧床休息外,一般症状不多,转氨酶轻度升高时应适当活动,注意动静结合。用药切忌过多过杂,切勿有病乱投医滥用药,换药不宜太勤。选用抗病毒药、调整免疫药、活血化瘀药、抗纤维化和促进肝细胞再生药物时,一定要有医师指导。患者“久病成医”,可以自己掌握一些乙肝的科学常识,配合医师选用适宜于自己的调理方法,让身体逐步增加抵抗力,最后战而胜之。
慢性乙肝的病理机制复杂,矛盾很多。既有乙肝病毒的持续存在,又有机体免疫功能失调;既有肝细胞的炎症、坏死,又有肝纤维组织增生、微循环血流淤滞、肝血窦毛细血管化、肝脏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既有肝脏本身病变,还有肝外病变(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肝源性糖尿病等)。具体到每个患者除有共性特点外,更有其个人特性。因此临床医师必须仔细、全面了解病情,分析研究患者的主要矛盾,尽可能根据病程和病情的不同阶段和患者的个体特点,对症并较合理地用药。对乙肝病毒复制标志明显阳性的患者(如乙肝e抗原阳性的“大三阳”,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阳性),应当选用抗病毒药(如干扰素、拉米夫定、泛昔洛韦等);对以免疫功能紊乱(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主的患者应选用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如胸腺肽、转移因子、特异性免疫核糖核酸等);以微循环障碍为主的患者应用活血化瘀中西药(如复方丹参制剂、川芎嗪等)改善微循环;肝细胞损害严重的患者应采用以保护肝细胞和修复为主的综合治疗(如促肝细胞生长素、肝肽、还原性谷胱甘肽等)。目前虽然还没有针对性特别强、作用特别可靠、疗效特别肯定的特效药物,很多药物都只是在研究和临床试用中,但是只要医师们真正能经常分析慢性肝炎患者的病情,抓主要矛盾用药,就能做到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施治,尽量对症合理选择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