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闻一多,夜幕下的__ 诗歌15行

2022-01-09 17:11:59 百科大全 投稿:一盘搜百科
摘要静夜 拿支笔 为谁轻点过往的支离破碎 背后是否有你的阳光 照射一颗思情漪动的心 黯然的灯光下 离别的独影 替谁远去昨日的青楼故梦 前面是否有你的芬芳 滋润一许落寞鄙夷的灵魂 独夜 幽梦一场 北方的荒凉

静夜

一句话闻一多,夜幕下的__ 诗歌15行插图

拿支笔

一句话闻一多,夜幕下的__ 诗歌15行插图1

为谁轻点过往的支离破碎

背后是否有你的阳光

照射一颗思情漪动的心

黯然的灯光下

离别的独影

替谁远去昨日的青楼故梦

前面是否有你的芬芳

滋润一许落寞鄙夷的灵魂

独夜

幽梦一场

北方的荒凉掩埋不了心中炙热

那山

青时几人留

那水

转时几人有

谁的臂膀

挡住了远离的只影

是谁又在一角

将你久久凝望

这秋夜

开始独赏夏日般的幽思

谁的脊梁

为你挺起仅有的热涌

将情的甘泉蒸腾

夜一句话闻一多,谁断了天桥

远去的鼓角吹响今日的烦恼

谁又苦叹物换星移几度秋

你在观看孤独的风景?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参考答案:

  闻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闻先生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二、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参考答案:

  第1句“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第2句“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第3句“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第2句就全句而言也是比拟),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第4句“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第5句“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三、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展开讨论。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四、△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

  参考答案: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以后又相继出版了《泥淖集》,《呜咽的去烟》,《泥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中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声明:一盘搜百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888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