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横线是什么符号,数学里三个横线是什么意思?
3个横杠等号的符号是“≡”三个横线是什么符号,该符号在数学中有以下几种意思:
1.全等于号如果△ABC全等于△A’B’C’,那么可表示为△ABC≡△A’B’C’(也可表示为“≌”)。
2.恒等于号恒等于号是数学专用术语。一般用于一些参变量恒为一个常数或恒定表达式时,总等于关系与变量无关。例如函数f(x)≡k表示该函数的值始终为k而与x的值无关。
3.同余符号含义两个整数a,b,若它们除以整数m所得的余数相等,则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读作a同余于b模m,或读作a与b关于模m同余。比如26≡14(mod 12)。定义设m是大于1的正整数,a,b是整数,如果m|(a-b),则称a与b关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读作a同余于b模m。显然,有如下事实:(1)若a≡0(mod m),则m|a;(2)a≡b(mod m)等价于a与b分别用m去除,余数相同。证明充分性:设a=mq1+r1,b=mq2+r2,0
三个横线的等号是“≡”,该符号在数学中有以下几种意思:
1.全等于号
如果△ABC全等于△A’B’C’,那么可表示为△ABC≡△A’B’C’(也可表示为“≌”)。
2.恒等于号
恒等于号是数学专用术语。一般用于一些参变量恒为一个常数或恒定表达式时,总等于关系与变量无关。例如函数f(x)≡k表示该函数的值始终为k而与x的值无关。
3.同余符号
含义:
两个整数a,b,若它们除以整数m所得的余数相等,则称a,b对于模m同余
记作a≡b(modm)
读作a同余于b模m,或读作a与b关于模m同余。
比如26≡14(mod12)。
3个横杠等号的符号是“≡”,该符号在数学中有以下几种意思:
1.全等于号如果△ABC全等于△A’B’C’,那么可表示为△ABC≡△A’B’C’(也可表示为“≌”)。
2.恒等于号恒等于号是数学专用术语。一般用于一些参变量恒为一个常数或恒定表达式时,总等于关系与变量无关。例如函数f(x)≡k表示该函数的值始终为k而与x的值无关。
3.同余符号两个整数a,b,若它们除以整数m所得的余数相等,则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读作a同余于b模m,或读作a与b关于模m同余。比如26≡14(mod 12)。
1、恒等于号恒等号一般用于一些参变量恒为一个常数或恒定表达式时,总等于关系与变量无关。例如函数f(x)≡k表示该函数的值始终为k而与x的值无关。
2、全等于号如果△ABC全等于△A’B’C’,那么可表示为△ABC≡△A’B’C’(也可表示为“≌”)。
3、等价于号令p与q为两个命题,若pq为永真式,则称p与q是逻辑等价的,记作p≡q。
4、同余符号设m是大于1的正整数,a,b是整数,如果m|(a-b),则称a与b关于模m同余,记作a≡b(mod m),读作a同余于b模m。扩展资料十六世纪法国数学家维叶特用“=”表示两个量的差别。可是英国牛津大学数学、修辞学教授列考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数相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于是等于符号“=”就从1540年开始使用起来。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菱形中大量使用这个符号,才逐渐为人们接受。十七世纪德国莱布尼茨广泛使用了“=”号,他还在几何学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大于号“>”和小于号“
3个横杠等号的符号是“≡”,该符号在数学中有以下几种意思:
1.全等于号如果△ABC全等于△A’B’C’,那么可表示为△ABC≡△A’B’C’(也可表示为“≌”)。
2.恒等于号恒等于号是数学专用术语。一般用于一些参变量恒为一个常数或恒定表达式时,总等于关系与变量无关。例如函数f(x)≡k表示该函数的值始终为k而与x的值无关。
3.同余符号含义两个整数a,b,若它们除以整数m所得的余数相等,则称a,b对于模m同余记作a≡b(modm)读作a同余于b模m,或读作a与b关于模m同余。比如26≡14(mod12)。定义设m是大于1的正整数,a,b是整数,如果m|(a-b),则称a与b关于模m同余,记作a≡b(modm),读作a同余于b模m。显然,有如下事实:(1)若a≡0(modm),则m|a;(2)a≡b(modm)等价于a与b分别用m去除,余数相同。证明充分性:设a=mq1+r1,b=mq2+r2,0<=r1,r2<m∵a≡b(modm),∴m|(a-b),a-b=m(q1-q2)+(r1-r2)。则有m|(r1-r2)。∵0<=r1,r2<m,∴0<=|r1-r2|<m,即r1-r2=0,∴r1=r2。必要性:设a,b用m去除余数为r,即a=mq1+r,b=mq2+r,a-b=m(q1-q2),∴m|(a-b),故a≡b(mod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