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拷问大众消费与劳工权益的产业链
在中国大陆华东地区的浙江省绍兴市,坐落着一个名为秀水纺织厂的纺织工厂。这座厂房内的生产线忙碌运转,卷曲的棉花被送进机器,纺成细细的线,被歌声如铃的年轻女孩们织成五颜六色的布匹。这些布匹终究会在海外的购物商场和家居装饰中亮相,成为全球消费者的心头好。然而,在这个看似美好的产业链背后,却隐藏着残酷的劳动现实和无尽的环境污染。纪录片《中国蓝》就是一部深入揭示这一现实的记录。
这部电影由加西亚·贝尔萨(Micha X. Peled)执导,于2005年首映。它所记录的,是一个生产着牛仔裤面料的绍兴市纺织厂的日常生活。通过跟踪其中一位名为唐丽的年轻女工的故事,观众可以深刻认识到,这个产业链中的每个角色,从棉花采摘到成品销售,都是受制于成本压力和利润最大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农民的棉花收成被以低价收购,工人在基本设施和环境上都缺乏保障,他们的工资在加班、罚款和预付款等扣减之后并不能保证到手,甚至还有被工厂扣留的证件和劳动强迫等问题。
更为可怕的是,这个工厂所排放出的工业废水,直接排进了周边的河流中,其含有的化学物质能够致癌和畸形。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威胁到当地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也在低成本、高污染的生产模式下,追求全球市场份额的万企身上变本加厉。而绍兴市的整个纺织工业,也不过是整个中国广袤土地上的缩影。
这部电影所记录的是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但却并非孤例。在现代中国日益繁荣的消费市场中,体现着无数为了满足国际消费者的品质标准和物美价廉的需求而被剥夺了人性、环境和劳工权益的故事。尽管《中国蓝》在当年推出后曾经引起了一阵轰动,用电影呈现出的真实残酷却并未催动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部电影宽带流的十几年后,关于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网络行动开始催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他们的消费行为对生态、环保和劳工权益产生的影响,他们借由互联网发起的网络行动,来向厂商和政府发出质疑和抗议的声音,以促使整个产业链转向更为可持续、公正、安全的方向。
尽管这条漫长而艰辛的路途依旧前行,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蓝》这部电影的记录和倡导,为推动这场革命的开启和结果,贡献了重要的一笔。